做好文旅融合需要有这3个意识
文化旅游进入融合新时代,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我们不能因为前景看好而盲目折腾,也不能因为现实短板而迷茫却步。我们需要树立并强化三个意识,推动文旅融合发展。
一、树立IP意识
文旅项目可复制、易替代,而文化内涵是不可复制、无法替代的。有了文化内涵的传承发扬,才有业态的丰富完善、服务的别具风格和品牌形象的充实饱满。因此,深耕本地、本项目特色历史文化,打造高度概括、独一无二的文化IP,是文化和旅游发生化学反应的基础,是文化旅游产业的生存之道。对于任何一个地方,首先要摸清文化家底,深入挖掘、系统开发,把特色文化精髓全方位融入旅游项目、线路、产品、服务、营销等方面,塑造富含“中国风、书卷气、本土Style”的文化旅游新形象。
二、树立创新意识
良辰美景是有限的,而文化创意是无限的。文旅融合的创新,关键在于文化表达的创新:《庐山恋》调皮一吻,让庐山惊艳了世人;微信表情包中乾隆“卖萌”,让故宫成为网红;“宋城千古情”一开演,全世界游人都被西湖“暖风熏醉”。这些创新的文化表达方式,迅速抓住了人们的眼球。文旅融合就应该突破固有模式,着眼新需求、依靠新技术、创新新形式,大力发展“文旅+演艺”“文旅+VR体验”“文旅+文创消费”“文旅+主题游乐”“文旅+微电影”“文旅+智慧平台”等多种模式,使文化拥有轻松、时尚、潮流的“打开方式”,努力实现厚重的文化内涵轻松式表达、现代化表达、国际范表达,以此顺应市场发展、提升旅游品质、抓住市场流量、提高受众满意度。
三、树立市场意识
文旅融合归根结底要实现产业落地,必须遵循市场规律。
一要考虑市场消费能力。经济发达地区消费水平高,高端优质客户多,文化旅游项目可以适当“阳春白雪”“小资、小贵”;经济水平一般地区则应更倾向于热闹、好看、通俗易懂,且经济实惠。
二要考虑市场承载能力。地方交通、酒店、餐饮、金融等综合服务保障水平是文旅融合的重要支撑,不能盲目贪大求全。在一个“吃、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不具备的地方,投资大型文旅项目无异于“蚂蚁吞大象”。
三要考虑全天候的运营能力。季节性的或者短期的文旅项目容易产生人流断档、资金链断线的风险。要重点建设兼顾春夏与秋冬、白天游玩与夜晚消费等不受季节、天气影响的全天候项目,保证文旅融合项目能够持续吸引人气、产生效益。
没有名山大川,没有历史古迹,并不代表文旅融合就是“无米之炊”。
一要善于无中生有。深圳本是一个文化“不毛之地”,却“空降”华侨城、世界之窗、民俗文化村等主题公园,随后打造出集聚文化旅游、文化演艺、文化艺术等业务板块的文化产业集群,俨然成为文化旅游名城。
二要善于借鸡生蛋。江苏常州瞄准时机,争取到一批国家珍贵恐龙化石保护项目,打造中华恐龙园,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建成了一个集恐龙谷温泉、迪诺水镇、恐龙大剧场等景点和设施于一体的环球恐龙城。
三要善于点石成金。冰天雪地本是人迹罕至,而哈尔滨市在每年冬季传统的冰灯游园会的基础上创办“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并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冰雪盛会,堪称化腐朽为神奇。
四要善于借题发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推进,带动了精品民宿、乡村美术公社、乡村音乐部落、乡村动漫基地等新业态层出不穷,实现了传统乡村旅游向有土味更有品位的多形式文化休闲升级。
当然,“无中生有”不是“空穴来风”,关键要以“新、奇、特”为卖点,并顺应市场需求和消费方式等发展规律,才能最终把天马行空的创意落实到扎实的文旅融合项目。
注:本图文来源于网络平台,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图文资源侵犯您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上一篇:看看新宁是如何通过党建引领乡村振兴的?下一篇:【绿道案例】遵义游乐园——黔北最大的游乐园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