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之村庄定位怎么定?
发布日期:2021-10-22 点击数:158
乡村振兴首先要弄清楚一个问题,就是要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村庄,这是乡村振兴的元问题。元问题就是根本问题、基础性问题,这个问题不弄清楚,其他问题白研究。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村庄都没搞清楚,那怎么建?因为村庄建设不是儿童垒积木,可以推倒重来,建了之后要管几代人,所以村庄的定位非常重要。那么靠什么来确定这个村庄的定位?专家认为应该按功能定位、按价值取向定位、按发展走势定位。乡村振兴,首先要给农民一个宜居宜业的地方。什么样的环境才算宜居?绿树、池塘、荷花;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篱笆;蔬菜、瓜果、鸡鸭,有这么一些元素组合起来,这么样一个美好的环境就应该是比较宜居的,有一个农家小院,就是非常宜居的,做到这样的宜居不难。农家小院就是农民宜居的必备条件,和城市人不一样,城市人生产工具就是一个包,工具、电脑、本子什么都装在里面,农民不一样,农民要放置农具,要晾晒农产品,要搞一些家务活动。房前屋后种瓜种豆,这是传统农家小院的特色。因为农民没有那么方便的超市,城市人下了班到超市,买什么都有,农民要解决他的日常需求,就必须在房前屋后种点瓜果蔬菜,随时可以拿来使用。煮面条锅开了,到小院里拔一把菜,水管一冲下到锅里,新鲜又方便。因此农家小院对农民来说非常重要,不要赶农民上楼。宜居宜业有两个必备条件,一个就是种地不能太远,一些地方搞大规模的拆迁,赶农民上楼,有的开车跑十几里甚至几十里去种地,收的庄稼还不够油钱,农民怨气很大。第二个就是能够就近就地就业,这样才能宜业。光种那一点地肯定不行,想发展没有就近打工这个条件发展不了,这是“九园之乡”的第一个园,农民宜居宜业的家园。
第二个就是农品高效生态的田园。未来的田园产出的农产品高质高效。高效比较好做,就是把现代元素注入。说起来很复杂,其实化繁为简,就是像工业像城市那样把现代元素注入农业,就能高效。什么现代元素?把现代技术、现代设施、现代管理、现代人才、现代金融、现代服务等等这些现代元素注入到农业,农业就高效了。但是要做到高质很难,自从100多年前石油农业(从石油里面提炼出化肥农药)出现,就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内循环格局。传统农业就是在一个自我封闭的内循环里面不断向前发展,农药化肥的注入,打破了这个内循环,导致土地质量不断下降,再加上水污染等其他因素,我们的农产品质量越来越差。按国际标准,一亩优质土壤应有16万条蚯蚓,300公斤真菌细菌,5%~12%的有机质含量,我们现在许多地的有机质含量不到1%了,大家都用化肥,土杂肥有机肥没人再用,水的污染越来越厉害,在土、肥、水都有问题的条件下,就种不出高品质的农产品。今天应该从源头上做起,改良土壤,治理水污染,至少这两个方面解决了,农产品的高质问题,才能有起色。
中央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就是我们现在的农产品不适合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要的是高品质的、没有污染的农产品。农业发展方向,应该走的路就是以低端传统产业对接高端现代需求。所谓高端现代需求,就是绿色的、有机的、高品质的东西,鸡蛋可以5毛钱一个,也可以5块钱一个;大米2块钱一斤可以,20块钱一斤也可以;猪肉一斤可以10块钱,也可以100块钱。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做文章,农业的价值就上来了。农产品要实现高质高效,最关键的是建设高标准农田,现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太少,从中央层面上原来是1500元一亩,现在可能提高到2000多元,那还远远不够。
第三个就是市民休闲养生的逸园。乡村振兴不光是为了乡村,还为了城市市民休闲养生,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是现在最现实的需求,特别是未来的养生养老,更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发展方向。
第四个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乐园。人与自然各得其所,都快乐地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人不破坏自然,自然也不再惩罚人类。全世界现在都关注南极北极的冰山融化,作为中华民族,除了关注南北极,还更应该关注的是我们的水塔——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专家研究,不少地方的雪线每年都以十几米的速度在上移,这样下去三五十年之后,冰都化完了,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大环境问题。去年澳大利亚课题组研究,全世界每人每个礼拜吃进的塑料微颗粒达到5克,5克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一张银行卡。每个人每个礼拜都吃进去这么多,对身体会带来什么危害,现在还很难说,诸如此类的环境问题都应该引起高度关注。环境质量优劣,关键在乡村。
第五个就是游子寄托乡愁的留园。乡村振兴不少地方都在推进村庄改造,现在中国的村庄有三种类型,一个就是住的都只有老年人,这些人去世之后,村庄可能就消亡了。还有一种就是需要新选一个点,建设一个新村,这两种都是少数,最多的可能就是旧村改造。在村庄建设上一定要记住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留住乡愁”。为什么要留住乡愁?因为乡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五千年文明史,主体在乡村,载体是村庄,这是其一。其二,我们高速推进的城镇化,从20世纪30年代一直到90年代,跨越半个多世纪,从乡村走进城市的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都有一个对于村庄的集体记忆,一定要给他们留下一个回忆的场景,要不然是对这个群体的情感伤害,这就是为什么要留住乡愁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要让这个庞大群体找不到回忆的场景。对旧村的改造,要“外面五千年、内里五星级”,所谓外面五千年,就是保住传统,尽可能多地保持传统;所谓内里五星级,就是引入现代,这应该是我们遵循的一个基本思路。
第六个就是农耕文化传承的故园,五千年农耕文化留下了丰富的精华,宝贵的资源。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名字的农业著作有600多部,可以读到原著的有300多部,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遗产,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没有的宝贵资源,这些农耕文化的传承不能丢失。今天我们津津乐道的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立体农业等等,我们的祖先早就作出实践,并且总结出成套的经验。
第七个就是民间矛盾调处的谐园。美国的乡村是有农庄无农村,中国的乡村不一样,几千年以来世世代代聚族而居,形成了一个熟人社会。这个熟人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守诚信、重感情。乡村解决矛盾靠什么?靠诚信和情感。在乡村面对矛盾和问题,遵守的是情、理、法,西方社会是法、理、情,首先是打官司。中国的乡村不是先打官司,先找熟人说说,就是找村里边德高望重的人出来协调,这是中国乡村特有的一种解决矛盾问题的方式。当然有它的弊病,但是也有很多的好处。如果乡村的矛盾和问题都靠打官司,我们每个村办一个法庭,每天12小时开庭可能都处理不完、解决不了,有些事就靠那些有权威的人,几句话就摆平了,这个是留下来的一个传统,应该继承。
第八就是应对新型灾难的后园,新型灾难就是像新冠肺炎这种,乡村就是我们应对这些新型灾难的后园。
第九就是累积家园红利的福园。什么是家园红利?那就是长期在一个地方生活,生成了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又特别起作用的一种社会福利。乡村是一个熟人社会,互相之间情况非常了解,这个家园红利对于资源的配置、矛盾的调处、邻里的互助、应急事故的处置都非常有好处,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他时时刻刻都在产生着影响。为什么家虽穷却故土难离?为什么中国人都想找一个熟人圈,就是家园红利带来的这个社会福利,比如资源配置,跟邻居关系很好,向邻居借钱不会写借条也不会要抵押物,更不需要信息搜索。家园红利随着人口的流动越来越淡化。家园红利是一个优秀的文化传承,是我们乡村的优质资源,对于社会管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它具有提高效率、节省成本、节约资源等多项优点。
乡村振兴应该把这九点作为我们村庄建设总体格局框架,因地制宜,从这些方面去着手谋划,给我们的村庄建设定位在这么一个范围,这样的乡村才是未来我们理想中所需要的。
注:本图文来源于网络平台,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图文资源侵犯您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上一篇:休闲农业规划如何实现农旅融合?下一篇:【绿道案例】遵义游乐园——黔北最大的游乐园
第二个就是农品高效生态的田园。未来的田园产出的农产品高质高效。高效比较好做,就是把现代元素注入。说起来很复杂,其实化繁为简,就是像工业像城市那样把现代元素注入农业,就能高效。什么现代元素?把现代技术、现代设施、现代管理、现代人才、现代金融、现代服务等等这些现代元素注入到农业,农业就高效了。但是要做到高质很难,自从100多年前石油农业(从石油里面提炼出化肥农药)出现,就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内循环格局。传统农业就是在一个自我封闭的内循环里面不断向前发展,农药化肥的注入,打破了这个内循环,导致土地质量不断下降,再加上水污染等其他因素,我们的农产品质量越来越差。按国际标准,一亩优质土壤应有16万条蚯蚓,300公斤真菌细菌,5%~12%的有机质含量,我们现在许多地的有机质含量不到1%了,大家都用化肥,土杂肥有机肥没人再用,水的污染越来越厉害,在土、肥、水都有问题的条件下,就种不出高品质的农产品。今天应该从源头上做起,改良土壤,治理水污染,至少这两个方面解决了,农产品的高质问题,才能有起色。
中央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改什么?就是我们现在的农产品不适合消费者的需求,消费者要的是高品质的、没有污染的农产品。农业发展方向,应该走的路就是以低端传统产业对接高端现代需求。所谓高端现代需求,就是绿色的、有机的、高品质的东西,鸡蛋可以5毛钱一个,也可以5块钱一个;大米2块钱一斤可以,20块钱一斤也可以;猪肉一斤可以10块钱,也可以100块钱。根据消费者的需求做文章,农业的价值就上来了。农产品要实现高质高效,最关键的是建设高标准农田,现在的高标准农田建设投资太少,从中央层面上原来是1500元一亩,现在可能提高到2000多元,那还远远不够。
第三个就是市民休闲养生的逸园。乡村振兴不光是为了乡村,还为了城市市民休闲养生,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是现在最现实的需求,特别是未来的养生养老,更是一个不可估量的发展方向。
第四个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乐园。人与自然各得其所,都快乐地生活在自己的天地里,人不破坏自然,自然也不再惩罚人类。全世界现在都关注南极北极的冰山融化,作为中华民族,除了关注南北极,还更应该关注的是我们的水塔——青藏高原的冰川融化。专家研究,不少地方的雪线每年都以十几米的速度在上移,这样下去三五十年之后,冰都化完了,这是非常值得关注的一个大环境问题。去年澳大利亚课题组研究,全世界每人每个礼拜吃进的塑料微颗粒达到5克,5克是个什么概念呢?就是一张银行卡。每个人每个礼拜都吃进去这么多,对身体会带来什么危害,现在还很难说,诸如此类的环境问题都应该引起高度关注。环境质量优劣,关键在乡村。
第五个就是游子寄托乡愁的留园。乡村振兴不少地方都在推进村庄改造,现在中国的村庄有三种类型,一个就是住的都只有老年人,这些人去世之后,村庄可能就消亡了。还有一种就是需要新选一个点,建设一个新村,这两种都是少数,最多的可能就是旧村改造。在村庄建设上一定要记住习近平总书记的话,“留住乡愁”。为什么要留住乡愁?因为乡村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五千年文明史,主体在乡村,载体是村庄,这是其一。其二,我们高速推进的城镇化,从20世纪30年代一直到90年代,跨越半个多世纪,从乡村走进城市的这么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都有一个对于村庄的集体记忆,一定要给他们留下一个回忆的场景,要不然是对这个群体的情感伤害,这就是为什么要留住乡愁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要让这个庞大群体找不到回忆的场景。对旧村的改造,要“外面五千年、内里五星级”,所谓外面五千年,就是保住传统,尽可能多地保持传统;所谓内里五星级,就是引入现代,这应该是我们遵循的一个基本思路。
第六个就是农耕文化传承的故园,五千年农耕文化留下了丰富的精华,宝贵的资源。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名字的农业著作有600多部,可以读到原著的有300多部,这是一个非常了不起的遗产,任何国家和民族都没有的宝贵资源,这些农耕文化的传承不能丢失。今天我们津津乐道的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有机农业、立体农业等等,我们的祖先早就作出实践,并且总结出成套的经验。
第七个就是民间矛盾调处的谐园。美国的乡村是有农庄无农村,中国的乡村不一样,几千年以来世世代代聚族而居,形成了一个熟人社会。这个熟人社会最大的特点就是守诚信、重感情。乡村解决矛盾靠什么?靠诚信和情感。在乡村面对矛盾和问题,遵守的是情、理、法,西方社会是法、理、情,首先是打官司。中国的乡村不是先打官司,先找熟人说说,就是找村里边德高望重的人出来协调,这是中国乡村特有的一种解决矛盾问题的方式。当然有它的弊病,但是也有很多的好处。如果乡村的矛盾和问题都靠打官司,我们每个村办一个法庭,每天12小时开庭可能都处理不完、解决不了,有些事就靠那些有权威的人,几句话就摆平了,这个是留下来的一个传统,应该继承。
第八就是应对新型灾难的后园,新型灾难就是像新冠肺炎这种,乡村就是我们应对这些新型灾难的后园。
第九就是累积家园红利的福园。什么是家园红利?那就是长期在一个地方生活,生成了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又特别起作用的一种社会福利。乡村是一个熟人社会,互相之间情况非常了解,这个家园红利对于资源的配置、矛盾的调处、邻里的互助、应急事故的处置都非常有好处,看不见摸不着,但是他时时刻刻都在产生着影响。为什么家虽穷却故土难离?为什么中国人都想找一个熟人圈,就是家园红利带来的这个社会福利,比如资源配置,跟邻居关系很好,向邻居借钱不会写借条也不会要抵押物,更不需要信息搜索。家园红利随着人口的流动越来越淡化。家园红利是一个优秀的文化传承,是我们乡村的优质资源,对于社会管理起到非常大的作用,它具有提高效率、节省成本、节约资源等多项优点。
乡村振兴应该把这九点作为我们村庄建设总体格局框架,因地制宜,从这些方面去着手谋划,给我们的村庄建设定位在这么一个范围,这样的乡村才是未来我们理想中所需要的。
注:本图文来源于网络平台,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图文资源侵犯您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上一篇:休闲农业规划如何实现农旅融合?下一篇:【绿道案例】遵义游乐园——黔北最大的游乐园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