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镇准入门槛提高,特色小镇发展会越来越难?
发布日期:2020-08-11 点击数:218
就在7月1日,发布的《关于公布特色小镇典型经验和警示案例的通知》,其中内容是3类问题小镇被淘汰整改,分别是“虚假特色小镇”、“虚拟特色小镇”“触碰红线的特色小镇”。那些特色小镇的开发商,都人人自危,不晓得自己开发的小镇会不会有影响,他们觉得未来特色小镇发展越来越难。但这都是他们的想法,今天作为专业旅游规划公司带你分析特色小镇准入门槛提高,特色小镇发展会越来越难?怎么样才能让特色小镇持久运营下去?
乌镇用近20年的时间,形成了以水乡风光为基础,以乌镇戏剧节、木心美术馆等文化内涵为底色的文旅小镇发展格局。随着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余杭梦想小镇首批省级特色小镇的正式授牌,浙江省在特色小镇的发展上开了个好头,也给全国各地带来了经验和启示。
如今,特色小镇早已不是新鲜事物。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一批特色小镇典型经验和警示案例,既推荐了20个精品特色小镇,也指出一些错用特色小镇概念、甚至触碰耕地或生态红线的行为。可见,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一、找准定位、长远规划,开发特色小镇要因地制宜
从2014年首提“特色小镇”的概念,到2016年10月住建部公布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的名单,政策支持之下,特色小镇经历了高速发展期。特色小镇“遍地开花”,随之带来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包括特色小镇同质化现象、特色小镇地产化以及地方政府债台高筑硬撑特色小镇的名头等。如海口市“太禾小镇”,实际是房地产小区项目;衡阳市“金甲梨园小镇”,则是农业综合体项目。
地产化、园区化、同质化导致特色小镇难见“特色”,很多地方出现产品不够、“吃喝”来凑,项目不够、“农作物”来凑,景色不够、“挖湖造绿”来凑等怪现象。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策支持下的蜂拥而上,也有地方落地实施中的“偷工减料”。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以及获得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推进得太快,却没有目光长远的科学规划。
实际上,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起源于浙江,其成功与发展,既有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做基础,也与浙江省的块状经济发展模式和区域特色产业实践有关。可以说,开发特色小镇离不开因地制宜。
找准产业特色,成为特色小镇发展良性发展的前提。如以旅游资源为主导的特色小镇,就要求当地旅游资源优势突出,还要结合区位、交通等其他因素,以此判断其旅游产业是否有足够的竞争力。如果当地有其他特色主导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就可以作为配套服务业,完善和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各发展要素要在特色产业的支撑下取得平衡,延伸生产空间、塑造生活空间、保护生态空间。前期由专业团队对特色产业进行评估,如果产业有欠缺,则需要导入相关产业,帮助地方做强做大,打好基础。在此基础上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各方要素形成合力。但这些都具备也不一定就能成功的发展。特色小镇的后期运营也十分关键,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体制新而活,是浙江省特色小镇推广至全国的成功经验。
二、准入门槛提高,刚性约束与弹性机制有机融合
如今,各地开始全面推动规范纠偏和自查自纠,淘汰整改一批“虚假特色小镇”、“虚拟特色小镇”,以及触碰红线的特色小镇。显然,这些举措给特色小镇“降了温”。
那么,准入门槛越来越高,是否意味着发展会变得愈加困难?
实际上,政策从严是好事。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提高准入标准,给出相关规则,这相当于设置了一个‘过滤器’,筛掉一大批不符合条件的项目。同时,国家型资金减少后,地方政府无利可图,也就不再盲目追逐项目。
“降温”让地方政府变得更加理性,也能让真正具有优势和特色产业基础的小镇脱颖而出。
要解决特色小镇发展的问题,从国家层面而言,要完善机制,调动积极性,使职能部门更清晰。政策需明确特色小镇的模式和概念,包括融资模式、发展规模等,既要有刚性的约束,又要留下弹性的机制。特色小镇在符合规划的同时,还要与现有的规划体系相衔接,而为了长远发展,更要与未来国土空间体系相衔接。
地方政府除了“冷静”下来,还需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从区域整体发展来规划产业布局。各地探索出特色产业,要达到经济、生态、环境各要素的平衡,以及乡村与城镇的协调发展。
特色小镇的建立与发展完善需要时间的打磨,当热度下降,也能留给设计者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以匠心呈现作品。
把特色产业的基础打好,也就意味着开了一个好头,加上适合当地的规划布局,后期的评价机制,剩下的就可以交给时间了。
三、发展特色小镇与乡村振兴一脉相承
特色小镇从出现的那天起,就担负着使城镇化更健康的重任,如今,更可以为乡村振兴“添一把柴”。
特色小镇强调的是特色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等概念的结合,是一种产业与城镇有机互动的发展模式。一座特色小镇,需兼顾当地人生活和游客的体验,以满足人的合理功能需求为前提,以人们的生产生活的最大便利为原则。
特色小镇可以通过创新和探索,来挖掘资源、整合资源,以此带动小城镇和乡村经济的发展。
特色小镇在当下的意义尤其重要,它为我们探索了一条新的促进城乡一体发展的道路。既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又可以保护环境、保护历史文脉,还能创造生态宜居的小镇环境,配备相对完善的服务设施,进而改善当地人的收入和生活质量。这种探索可以成为不以牺牲生态、牺牲农业资源作为代价的城市化。
出现世界级的特色小镇并非易事,但中国具备所有特色小镇的基础要素,只是需要合理规划、耐心打磨、不断探索、科学总结。让特色小镇成为振兴乡村的一把利器,理性回归,提高城镇生活质量,造福百姓,保护和传承生态文明,将是未来全国特色小镇在下一阶段的目标。
上面写的相对比较简单,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有关知识,可以联系我们规划师。要做家庭农场规划、康养旅游规划、田园综合体、旅游规划、庭院设计、特色小镇、休闲农庄、乡村振兴旅游规划、策划的小伙伴,想要得到免费旅游规划设计方案,北京绿道旅游规划设计专家互动哦!24小时专家热线:15901049951(同微信)
此文来源于网络整理+个人观点,绿道联合旅游规划设计院http://www.cnldlh.com/,如需转载请说明出处!上一篇:对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的思考下一篇:【绿道案例】遵义游乐园——黔北最大的游乐园
乌镇用近20年的时间,形成了以水乡风光为基础,以乌镇戏剧节、木心美术馆等文化内涵为底色的文旅小镇发展格局。随着玉皇山南基金小镇、余杭梦想小镇首批省级特色小镇的正式授牌,浙江省在特色小镇的发展上开了个好头,也给全国各地带来了经验和启示。
如今,特色小镇早已不是新鲜事物。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公布了一批特色小镇典型经验和警示案例,既推荐了20个精品特色小镇,也指出一些错用特色小镇概念、甚至触碰耕地或生态红线的行为。可见,引导特色小镇健康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从2014年首提“特色小镇”的概念,到2016年10月住建部公布第一批127个中国特色小镇的名单,政策支持之下,特色小镇经历了高速发展期。特色小镇“遍地开花”,随之带来的问题也日渐凸显,包括特色小镇同质化现象、特色小镇地产化以及地方政府债台高筑硬撑特色小镇的名头等。如海口市“太禾小镇”,实际是房地产小区项目;衡阳市“金甲梨园小镇”,则是农业综合体项目。
地产化、园区化、同质化导致特色小镇难见“特色”,很多地方出现产品不够、“吃喝”来凑,项目不够、“农作物”来凑,景色不够、“挖湖造绿”来凑等怪现象。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政策支持下的蜂拥而上,也有地方落地实施中的“偷工减料”。一些地方为了追求短期经济效益,以及获得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推进得太快,却没有目光长远的科学规划。
实际上,特色小镇的发展模式起源于浙江,其成功与发展,既有当地自然资源禀赋做基础,也与浙江省的块状经济发展模式和区域特色产业实践有关。可以说,开发特色小镇离不开因地制宜。
找准产业特色,成为特色小镇发展良性发展的前提。如以旅游资源为主导的特色小镇,就要求当地旅游资源优势突出,还要结合区位、交通等其他因素,以此判断其旅游产业是否有足够的竞争力。如果当地有其他特色主导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就可以作为配套服务业,完善和拓展产业发展空间。
各发展要素要在特色产业的支撑下取得平衡,延伸生产空间、塑造生活空间、保护生态空间。前期由专业团队对特色产业进行评估,如果产业有欠缺,则需要导入相关产业,帮助地方做强做大,打好基础。在此基础上挖掘文化、旅游资源,各方要素形成合力。但这些都具备也不一定就能成功的发展。特色小镇的后期运营也十分关键,产业特而强、功能聚而合,形态小而美,体制新而活,是浙江省特色小镇推广至全国的成功经验。
二、准入门槛提高,刚性约束与弹性机制有机融合
如今,各地开始全面推动规范纠偏和自查自纠,淘汰整改一批“虚假特色小镇”、“虚拟特色小镇”,以及触碰红线的特色小镇。显然,这些举措给特色小镇“降了温”。
那么,准入门槛越来越高,是否意味着发展会变得愈加困难?
实际上,政策从严是好事。从国家层面出台政策,提高准入标准,给出相关规则,这相当于设置了一个‘过滤器’,筛掉一大批不符合条件的项目。同时,国家型资金减少后,地方政府无利可图,也就不再盲目追逐项目。
“降温”让地方政府变得更加理性,也能让真正具有优势和特色产业基础的小镇脱颖而出。
要解决特色小镇发展的问题,从国家层面而言,要完善机制,调动积极性,使职能部门更清晰。政策需明确特色小镇的模式和概念,包括融资模式、发展规模等,既要有刚性的约束,又要留下弹性的机制。特色小镇在符合规划的同时,还要与现有的规划体系相衔接,而为了长远发展,更要与未来国土空间体系相衔接。
地方政府除了“冷静”下来,还需将眼光放得更长远,从区域整体发展来规划产业布局。各地探索出特色产业,要达到经济、生态、环境各要素的平衡,以及乡村与城镇的协调发展。
特色小镇的建立与发展完善需要时间的打磨,当热度下降,也能留给设计者更多的时间和空间,以匠心呈现作品。
把特色产业的基础打好,也就意味着开了一个好头,加上适合当地的规划布局,后期的评价机制,剩下的就可以交给时间了。
特色小镇从出现的那天起,就担负着使城镇化更健康的重任,如今,更可以为乡村振兴“添一把柴”。
特色小镇强调的是特色产业与新型城镇化、城乡统筹、美丽中国、美丽乡村等概念的结合,是一种产业与城镇有机互动的发展模式。一座特色小镇,需兼顾当地人生活和游客的体验,以满足人的合理功能需求为前提,以人们的生产生活的最大便利为原则。
特色小镇可以通过创新和探索,来挖掘资源、整合资源,以此带动小城镇和乡村经济的发展。
特色小镇在当下的意义尤其重要,它为我们探索了一条新的促进城乡一体发展的道路。既可以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又可以保护环境、保护历史文脉,还能创造生态宜居的小镇环境,配备相对完善的服务设施,进而改善当地人的收入和生活质量。这种探索可以成为不以牺牲生态、牺牲农业资源作为代价的城市化。
出现世界级的特色小镇并非易事,但中国具备所有特色小镇的基础要素,只是需要合理规划、耐心打磨、不断探索、科学总结。让特色小镇成为振兴乡村的一把利器,理性回归,提高城镇生活质量,造福百姓,保护和传承生态文明,将是未来全国特色小镇在下一阶段的目标。
上面写的相对比较简单,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有关知识,可以联系我们规划师。要做家庭农场规划、康养旅游规划、田园综合体、旅游规划、庭院设计、特色小镇、休闲农庄、乡村振兴旅游规划、策划的小伙伴,想要得到免费旅游规划设计方案,北京绿道旅游规划设计专家互动哦!24小时专家热线:15901049951(同微信)
此文来源于网络整理+个人观点,绿道联合旅游规划设计院http://www.cnldlh.com/,如需转载请说明出处!上一篇:对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的思考下一篇:【绿道案例】遵义游乐园——黔北最大的游乐园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