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综合体”如何发展,用创意点亮美丽乡村!
发布日期:2017-12-13 点击数:261
继特色小镇之后,“田园综合体”概念火爆,各地对于田园综合体的建设热情高涨,很多项目已经箭在弦上。
随着田园综合体热的到来,研究专家、规划设计师、开发运营商、金融投资机构纷纷把目光聚焦于此,田园综合体在良性发展中也出现了以延伸农业产业链之名拿地,忽视农民利益的状况,也面临如何协调农村产业、生态、文化发展的难题。这些难题应如何破解?田园综合体发展应如何走上高效理性之路?
田园综合体拉近了游客与乡村的距离,城市与农村的距离,不仅展现农耕文化的魅力,而且也成为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1、坚守与回归:田园综合体特色是“田园”,关键在“综合”
农村土地改革、美丽乡村建设、田园综合体构成了一个乡村发展的“三部曲”。与政府引导、村民参与提升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不同,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模式可谓独树一帜。尽管是以市场主体的身份参与建设,但从来不把综合体看成是一个单一的项目,我们本身就是在参与新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把乡村的基础设施发展起来,把河道疏通,把生态打造起来,为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新的思路,为乡村创业就业提供新的平台。从这个角度说,田园综合体是契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产物。
田园综合体的特色是“田园”,关键在“综合”:农业生产是基础,休闲旅游产业依附于农业,呈现田园特色。田园社区则依赖于以上产业,围绕居民和游客,建设田园社区。“融合发展成为田园综合体的第一要义。”建设田园综合体,不是在生产、生活和生态等领域单一的、局部的试点探索,而是对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全局性变革。要通过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带动田园综合体资源聚合、功能整合和要素融合,使城与乡、农与工、生产生活生态、传统与现代在田园综合体中相得益彰。
2、产业、文化与生态“三位一体”:实现农业、休闲与社区的融合
回归田园,田园生态不可或缺。自然形态保护仅仅是田园综合体的冰山一角。通过“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三产”(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有机结合与关联共生,涵盖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田园居住等复合功能,田园综合体实现了新型产业与农村发展的有机结合。
随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田园综合体”,这一概念引起市场关注。按照一号文件要求,田园综合体要“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这就意味着,田园综合体一头连着乡村的美丽和活力,通向都市人的世外桃源和田园梦想,一头连着乡村商业价值的提升,能更好地带动新农村的发展,促进社会就业问题的解决。
“产业是田园综合体的基础。完善的田园综合体应是一个包含农林牧渔、加工、制造、餐饮、旅游等行业的三产融合体和城乡复合体。”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刘奇说,要提高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含金量,保持田园综合体发展的持续性,还需要在拓展产业链上下功夫。没有产业支撑的田园综合体只能是一副空皮囊。
在田园综合体发展中,并非开发一座古村镇,就能唤起乡愁,要使得消失的“原乡”得以重现,开发需要尊重文化、尊重生态、尊重自然。
3、 以“文化”为灵魂:去掉浮躁才能收获希望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田园综合体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已经进行的实践来看,这样的创新实践有效地把政府、农民、市场三方的力量糅合在一起,为新型城镇化的探索和建设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然而,政府、市场、农民的共赢能否实现,如何处理好田园综合体与农民的关系、与土地的关系,亟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在多主体开发中,核心的主体是谁?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的”田园综合体。
由于一家一户的小农户是分散的,由其集合而成的主体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因此,田园综合体最合适的开发模式就是“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
从上述模式分析可以得出,龙头企业可以是多个,合作社也可以是多个,组建合作社、引进龙头企业,可以田园综合体内不同区域为单元,也可以开发内容为单元。
田园综合体建设要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定位、以“绿色”为导向的发展方式、以“文化”为灵魂的发展特色,尤其强调农家乐要让农民乐,资本下乡要带动老乡,创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农业与其他产业不同,要做好田园综合体,就要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三农”看“三农”。在田园综合体发展中决不可一哄而上,而是要找到农业的规律,农业综合产业的规律,城乡共促的规律,找到与当地文化融合的模式。
田园综合体要展现农民生活、农村风情和农业特色,核心产业是农业。田园综合体要体现产业综合,但不能丢弃农业,将综合体建设搞成房地产开发项目、大兴土木的旅游度假项目。
目前,我国的田园综合体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产业链延伸的空间十分有限,要充分挖掘各种农业、农村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使田园综合体真正“综合”起来,让美丽乡村更加具有文化厚度,让乡村在发展中实现产业、文化与生态的互促共赢。
上一篇:农村也要来个“厕所革命” ——论时下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的根本问题下一篇:【绿道案例】遵义游乐园——黔北最大的游乐园
随着田园综合体热的到来,研究专家、规划设计师、开发运营商、金融投资机构纷纷把目光聚焦于此,田园综合体在良性发展中也出现了以延伸农业产业链之名拿地,忽视农民利益的状况,也面临如何协调农村产业、生态、文化发展的难题。这些难题应如何破解?田园综合体发展应如何走上高效理性之路?
田园综合体拉近了游客与乡村的距离,城市与农村的距离,不仅展现农耕文化的魅力,而且也成为绿色发展理念的生动实践。
农村土地改革、美丽乡村建设、田园综合体构成了一个乡村发展的“三部曲”。与政府引导、村民参与提升的新农村建设模式不同,田园综合体的发展模式可谓独树一帜。尽管是以市场主体的身份参与建设,但从来不把综合体看成是一个单一的项目,我们本身就是在参与新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把乡村的基础设施发展起来,把河道疏通,把生态打造起来,为一二三产业融合提供新的思路,为乡村创业就业提供新的平台。从这个角度说,田园综合体是契合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历史产物。
田园综合体的特色是“田园”,关键在“综合”:农业生产是基础,休闲旅游产业依附于农业,呈现田园特色。田园社区则依赖于以上产业,围绕居民和游客,建设田园社区。“融合发展成为田园综合体的第一要义。”建设田园综合体,不是在生产、生活和生态等领域单一的、局部的试点探索,而是对农业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全局性变革。要通过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带动田园综合体资源聚合、功能整合和要素融合,使城与乡、农与工、生产生活生态、传统与现代在田园综合体中相得益彰。
回归田园,田园生态不可或缺。自然形态保护仅仅是田园综合体的冰山一角。通过“三生”(生产、生活、生态)、“三产”(农业、加工业、服务业)的有机结合与关联共生,涵盖生态农业、休闲旅游、田园居住等复合功能,田园综合体实现了新型产业与农村发展的有机结合。
随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田园综合体”,这一概念引起市场关注。按照一号文件要求,田园综合体要“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这就意味着,田园综合体一头连着乡村的美丽和活力,通向都市人的世外桃源和田园梦想,一头连着乡村商业价值的提升,能更好地带动新农村的发展,促进社会就业问题的解决。
“产业是田园综合体的基础。完善的田园综合体应是一个包含农林牧渔、加工、制造、餐饮、旅游等行业的三产融合体和城乡复合体。”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刘奇说,要提高田园综合体建设的含金量,保持田园综合体发展的持续性,还需要在拓展产业链上下功夫。没有产业支撑的田园综合体只能是一副空皮囊。
在田园综合体发展中,并非开发一座古村镇,就能唤起乡愁,要使得消失的“原乡”得以重现,开发需要尊重文化、尊重生态、尊重自然。
作为一个新生事物,田园综合体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从已经进行的实践来看,这样的创新实践有效地把政府、农民、市场三方的力量糅合在一起,为新型城镇化的探索和建设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然而,政府、市场、农民的共赢能否实现,如何处理好田园综合体与农民的关系、与土地的关系,亟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在多主体开发中,核心的主体是谁?
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要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的”田园综合体。
由于一家一户的小农户是分散的,由其集合而成的主体就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因此,田园综合体最合适的开发模式就是“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
从上述模式分析可以得出,龙头企业可以是多个,合作社也可以是多个,组建合作社、引进龙头企业,可以田园综合体内不同区域为单元,也可以开发内容为单元。
田园综合体建设要坚持以“农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农业”为基础的发展定位、以“绿色”为导向的发展方式、以“文化”为灵魂的发展特色,尤其强调农家乐要让农民乐,资本下乡要带动老乡,创新完善利益联结机制。
农业与其他产业不同,要做好田园综合体,就要跳出农业看农业,跳出“三农”看“三农”。在田园综合体发展中决不可一哄而上,而是要找到农业的规律,农业综合产业的规律,城乡共促的规律,找到与当地文化融合的模式。
田园综合体要展现农民生活、农村风情和农业特色,核心产业是农业。田园综合体要体现产业综合,但不能丢弃农业,将综合体建设搞成房地产开发项目、大兴土木的旅游度假项目。
目前,我国的田园综合体发展处于初级阶段,产业链延伸的空间十分有限,要充分挖掘各种农业、农村资源,包括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等,使田园综合体真正“综合”起来,让美丽乡村更加具有文化厚度,让乡村在发展中实现产业、文化与生态的互促共赢。
上一篇:农村也要来个“厕所革命” ——论时下美丽乡村、特色小镇的根本问题下一篇:【绿道案例】遵义游乐园——黔北最大的游乐园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