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做好这6点可助力乡村振兴
我国脱贫攻坚取得重大历史性成就,不只历史性消除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显著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发展面貌,还激发了制度创新、经济社会发展实践和精神道德等层面的深刻变革,产生多层面的溢出效应,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提供了澎湃动力。
其一,脱贫攻坚战淬炼形成了成熟高效的系列工作机制和领导体系,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借鉴的制度成果。
脱贫攻坚中形成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机制,构建五级书记抓扶贫、全党动员促攻坚的工作局面;实行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中西部22个省份党政主要负责同志向中央签署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脱贫攻坚期内保持贫困县党政正职稳定;摒弃“大水漫灌”,创造性提出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策略,避免“大炮打蚊子”;强化东西部扶贫协作,推动省市县各层面结对帮扶,促进人才、资金、技术向贫困地区流动;组织开展定点扶贫,所有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都有帮扶单位;构建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形成跨地区、跨部门、跨单位、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社会扶贫体系。
这些在脱贫攻坚中形成的领导体系、工作机制和组织模式,形成了脱贫攻坚的共同意志、共同行动,引领保障了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立足新的实际充分加以借鉴、复制、推广、应用,这些制度成果将转化为振兴成效。
二,脱贫地区组织建设扎实有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程度显著提高,为乡村组织振兴提供了借鉴。
送钱送物,不如送个好支部。脱贫攻坚期间,各地集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全国累计选派25.5万个驻村工作队、300多万名第一书记和驻村干部,同近200万名乡镇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一道奋战在扶贫一线,农村党支部能力、威信空前,战斗堡垒作用充分显现。
强化基层组织建设、大规模选派第一书记驻村、党员干部帮扶贫困户、扶贫工作队长期吃住在村、党建促脱贫攻坚等举措,将一度疏离的干群关系重新拉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号召力得到明显增强,进一步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通过在扶贫一线驻村锻炼,领导干部对于如何解决复杂问题、如何真正践行群众路线、如何有效动员群众以及如何处理政府、市场与社会的关系有了全新认识,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得到显著提升。这些都为新时代推动乡村振兴工作提供了坚强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也为乡村组织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
三,脱贫地区产业培育初具规模,县域经济发展基础较以前大为提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动能充沛。
定西土豆、赣南脐橙、洛川苹果、武乡小米;电商进村、直播视频……脱贫攻坚期间,全国832个贫困县传统特色产业进一步提升,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涌现,特别是“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很多地方都实现了特色产业从无到有的历史性跨越。
国家乡村振兴局2021年10月发布的数据显示,县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项目库入库产业项目达到20多万个,涉及资金1300多亿元。
除了产业基础进一步夯实,各级政府对贫困地区交通、科技、教育、产业等多方面的超大规模投入,县域内数以万计人员的移民搬迁加速城镇化进程,均为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进入贫困地区提供了平台载体,也加快推动了交通、物流、通信等配套设施的升级改造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这些成效,显著增强了贫困地区的区域经济韧性,拓展了区域经济发展空间与容量,脱贫地区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能力明显提升。
四,脱贫地区人才孕育初显成效,大量“领头雁”“带头人”在乡村一线涌现,为乡村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
位于沂蒙山区的山东泗水县东仲都村,3年前还是远近闻名的贫困村,干过建筑工程和室内设计的田彬返乡后,以合伙人招项目、用项目招“合伙人”,投资3000余万元,把村子打造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目前,泗水县已招募173位合伙人,促成项目146个。
在各个脱贫县区,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素质高的农业人才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得到锤炼,成为各地的产业“领头雁”、管理“带头人”,也成为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
五,脱贫地区基础设施显著改善,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制约和掣肘变少。
在各个脱贫地区走访,处处可见道路通达、房屋翻新、水电网齐备、医教养保障的场景。数据显示,脱贫攻坚期间,全国新改建农村公路110万公里,新增铁路里程3.5万公里;贫困地区农网供电可靠率达到99%,大电网覆盖范围内贫困村通动力电比例达到100%,贫困村通光纤和4G比例均超过98%;790万户、2568万贫困群众的危房得到改造,累计建成集中安置区3.5万个、安置住房266万套,960多万人挪穷窝。
政府力量与市场力量联合推动,进一步改善了脱贫地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使得脱贫地区经济发展的创新性和可持续性大为提高。
六,脱贫地区群众的奋斗精神与国家意识、集体意识充分激发,精神面貌与内生动力焕然一新,进一步凝聚了发展共识。
脱贫攻坚期间,通过强化“扶贫”与“扶志”“扶智”共同发力,不仅对贫困群众开展生产生活帮扶,更对其思想观念进行改造,对其自我发展能力进行培育,加上不同地区各类激励约束机制,贫困群众和贫困地区的精神面貌发生巨大变化,勤劳致富、奋斗致富的观念在农村进一步强化,农民的集体意识得到进一步增强,在党的领导下自己谋发展的内生动力得到明显提升,推动乡村振兴、进一步创造美好生活逐渐成为共识。
注:本图文来源于网络平台,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图文资源侵犯您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上一篇:上海这个地方的文旅融合做的有新意下一篇:【绿道案例】遵义游乐园——黔北最大的游乐园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