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哪几方面探索文旅融合?
文旅融合实践性很强,一定要强调实践探索的重要性。坐而论道有其必要性,但更重要的是先做起来,之后再针对实践的问题去评议;同时,要注意对具体案例的总结,解决问题、总结经验、推广案例,这要比空泛号召和夸夸其谈重要得多。
笼而统之地看去,下列事项应该是明确的:
一、已有行业部署的,应加紧贯彻。随着研究和认识的不断深化,国家文旅部门对文旅融合提出了一系列工作要求,强调抓好六方面的融合,最突出的是“职能融合”,指的就是文旅机构内部建设,自上而下应该加紧理顺和融合。
二、已有融合基础的,应加快去做。文旅领域由于长期分属于不同部门,造成业务术语上的有所差别,但所指和内涵应是接近或相似的。例如,旅游者与参观者,旅游纪念品与文创产品,文艺演出与旅游演艺,研学旅游与校外实践,非遗传承与生活场景开发等。在文旅机构合并之前,各方已就按照各自轨迹发展,今后应该进一步去做好。例如,绍兴有一个沈园,是南宋大诗人陆游与表妹唐婉爱情故事见证地,著名的《钗头凤》词(红酥手,黄藤酒,满城春色宫墙柳)就写这儿,前些年就开始夜间演出小型堂会,吸引了很多游客前往观赏,这就是文旅融合的成功实践。
三、已有成功案例的,应复制推广。故宫、颐和园开发文创的案例可能高不可攀,但不少地方都有自己成功的融合案例,例如,上海自然博物馆的夜间场次,敦煌莫高窟的“莫高学堂”(也有成人班),广东丹霞山的研学旅游,陕西华清池的《长恨歌》演艺,云南鹤庆新华村“一锤敲千年”的银器加工。2018年底,文旅部非遗司发起了“年画重回春节”系列活动,通过举办论坛对话、培训研修、考察采风、主题展览等,组织14种年画制作技艺融入现代生活、走进千家万户,先后在线上售出超过1000万元的年画。所有这些,都值得各地推进文旅融合时加以借鉴。
四、已明令创新的,应积极探索。中办、国办2018年印发《关于加强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若干意见》,核心是把文物利用“搞活”,实现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中心”的转变,解决“千馆一面”、藏品利用率低、展品背后信息挖掘解读不够等问题。这里面不缺乏的是思路和例证,最需要的是解放思想和大胆探索。近年来,央视等电视媒体对文物做了不少破译、解读和活化工作,如拍摄了《我在故宫修文物》、《国家宝藏》等电视片,将文史资源中的“隐性”、“内敛”、“专业”的内涵,以通俗易懂、赏心悦目、当代语言的方式加以呈现,大幅度提升了游客对文物古迹的兴趣。据统计,2014年至2016年,24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共接待游客累计超过8000万人次,其中免费游客近4472万人次。上述方面,各地都应积极进行探索。
五、已问题突出的,应下决心破解。前些年,曾被大力倡导的旅游特色小镇、旅游综合体、旅游大项目、老牌旅游古镇古村,现在已普遍出现内涵单一、商业味过重的问题,表现为接待量徘徊、消费量低迷。解决这类问题,可以发挥文旅融合的作用,实现景区内涵的置换、更新和充实。去年夏,我在周庄参加了一场文旅话题的研讨会,记得当时谈了6个观点,其中2个是文旅融合的。一是提出要“变态”,就是要变换产业形态,改善现有的旅游产品结构,由以观光旅游为主,向度假休闲为主转变;二是提出要做“夜”,就是要做好游客夜间生活的文章,只要夜间生活真得充满魅力,就不愁游客不会停留下来。现在的普遍问题,一是缺乏“搞活”的专业性人才,二是谁来出这笔钱,三是各地领导的认识还不到位。
六、已有投资要求的,应切实对准游客需求。新建新增的任何文旅项目,都要预先考虑市场需求,不能对应需求或看不准需求的,可先不急于去做,目标是要优化旅游供给侧。以历史名人的旅游开发为例,不只要看其历史知名度,还要看其资源现存状况,看历史时空的连惯性。我的家乡是诸葛亮诞生地和少年生活地,但他13岁离家去了南阳,没有留下任何历史遗迹,在曾经“三国热”的年代,县里尝试过诸葛亮主题的旅游开发,但并不成功,原因是缺乏真实的历史古迹,今人对人造景观兴致不高,后来是在乡村旅游上找到了发展突破口。这类的情况在全国有不少,需要很好地加以借鉴,切实重视旅游市场的需求侧。正向的例子是云南鲜花饼的开发,近两年得到突飞猛进地发展,每包约50元,市场销售得很好,成为其花卉+旅游的重要业态,也是具有云南地域性标志的旅游商品。
注:本图文来源于网络平台,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图文资源侵犯您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
上一篇:文旅部:将持续推进乡村旅游重点村镇建设下一篇:【绿道案例】遵义游乐园——黔北最大的游乐园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