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想要复兴,乡村振兴是必然的
发布日期:2021-10-12 点击数:188
在第四个“中国农民丰收节”到来之际,习近平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全国广大农民和工作在“三农”战线上的同志们致以节日的祝贺和诚挚的慰问。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进入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三农”工作重心已历史性转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初秋时节,求是杂志社、中共贵州省委联合调研组行走贵州大地,处处绿水青山,交通四通八达,产业特色鲜明,城乡美丽如画,人民幸福和谐。
今日之贵州,正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持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用好五年过渡期政策,以产业振兴为引领,以人才振兴为关键,带动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贵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加大力度推进产业发展,增强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
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
“六盘水有三宝,春茶、刺梨、猕猴桃。”深藏在贵州大山之中的野生刺梨,是珍贵的天然药食两用植物,被誉为“维C之王”。然而,野生刺梨果味道酸涩,其价值长期被忽视,在鲜果市场无法占据一席之地。
近年来,通过科技赋能,六盘水刺梨产业发展风生水起。在科技引领下,一批带动性、引领性较强的重点加工企业,研发生产出刺梨原汁、饮料、发酵酒、果酒、茶、果脯、刺梨干等10余种刺梨产品。
“公司自成立以来,便与贵州大学、贵阳学院等院校签订产品合作研发协议,持续进行新型产品开发。目前,公司已取得相关业内自主研发专利14项,其他专利20余项,产品销售已覆盖全国170多个城市。”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马礼平说。
如今,刺梨在六盘水的产业种植面积已达117.56万亩,这个曾经长在深山无人问津的野果子闯出了大市场,成为广布黔山的致富果。
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改革创新,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
贵州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大力推动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三变”改革,有力推动产业发展、农民致富。
走进六盘水市水城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株株猕猴桃树枝繁叶茂,许多村民正在除草、修枝……“村民的积极性这么高,以前想都不敢想。”贵州润永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君十分感慨。
2012年,公司刚开始在米箩镇流转土地种植猕猴桃时,以固定工资雇用村民到种植基地干活,但种下去的树苗成活率极低,当年就亏了800多万元。
要推动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转变原有的运营模式。正在这个时候,“三变”改革在当地推行。
公司经过讨论,决定尝试让村民“入股”:村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每年每亩有保底分红,挂果后还有利润分成。在此基础上,公司将基地集中分片划包给懂技术、有劳动能力的入股农户进行管理,每亩地块给予承包村民30%的股权。
“地还是我的,我还有股份,每天干活还有劳务费。”而今,米箩镇俄戛村村民李如明这个种田的“老把式”,不仅是猕猴桃产业基地的管理员,还跟着公司猕猴桃种植专家学习技术,成为了当地的土专家。“将所有与猕猴桃基地相关的收益算下来,一年约有五六万元的收入。2015年我们一家脱贫了,现在全家的生活蒸蒸日上。”李如明感慨地说。
沉睡的资源活了起来,分散的资金聚了起来,老百姓的日子好了起来。“‘三变’改革把国有企业、村集体、民营企业、农民连成一个共同体,形成村企联合、产业连片、基地连户、股份连心、责任连体的模式,有利于盘活农村经济,带动农民致富。”六盘水市相关负责人说。
党支部要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俗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毕节市纳雍县厍东关彝族苗族白族乡陶营村党支部迎难而上,充分发挥帮助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以“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全力打造玛瑙红樱桃产业。
“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是陶营村的特色做法。陶营村党总支书记肖军介绍说,陶营村认真践行“四个留下”,即“坚持选优配强,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坚持党组织领办,留下一批活力强劲的合作社;坚持共同富裕,留下一份殷实厚重的村集体资产;坚持改革创新,留下一套高效管用的乡村治理体系”,并且按照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的要求,领办了现代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合作社法人由村党总支书记兼任。
通过组织群众加入村集体合作社,建立抱团发展的经济实体,2020年陶营村党总支领办的村集体合作社收入达102万余元,群众分享了村集体合作社收益,昔日的“空壳村”彻底蜕变为远近闻名的集体经济强村,有效提升了党总支的凝聚力、号召力、影响力。
注:本图文来源于网络平台,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图文资源侵犯您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上一篇:特色小镇规划,靠“拿来主义”,活不久下一篇:【绿道案例】遵义游乐园——黔北最大的游乐园
初秋时节,求是杂志社、中共贵州省委联合调研组行走贵州大地,处处绿水青山,交通四通八达,产业特色鲜明,城乡美丽如画,人民幸福和谐。
今日之贵州,正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坚持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用好五年过渡期政策,以产业振兴为引领,以人才振兴为关键,带动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坚实基础。贵州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持续加大力度推进产业发展,增强产业的引领、带动作用。
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
“六盘水有三宝,春茶、刺梨、猕猴桃。”深藏在贵州大山之中的野生刺梨,是珍贵的天然药食两用植物,被誉为“维C之王”。然而,野生刺梨果味道酸涩,其价值长期被忽视,在鲜果市场无法占据一席之地。
近年来,通过科技赋能,六盘水刺梨产业发展风生水起。在科技引领下,一批带动性、引领性较强的重点加工企业,研发生产出刺梨原汁、饮料、发酵酒、果酒、茶、果脯、刺梨干等10余种刺梨产品。
“公司自成立以来,便与贵州大学、贵阳学院等院校签订产品合作研发协议,持续进行新型产品开发。目前,公司已取得相关业内自主研发专利14项,其他专利20余项,产品销售已覆盖全国170多个城市。”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马礼平说。
如今,刺梨在六盘水的产业种植面积已达117.56万亩,这个曾经长在深山无人问津的野果子闯出了大市场,成为广布黔山的致富果。
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通过改革创新,让贫困地区的土地、劳动力、资产、自然风光等要素活起来,让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让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带动贫困人口增收。”
贵州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要求,大力推动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三变”改革,有力推动产业发展、农民致富。
走进六盘水市水城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株株猕猴桃树枝繁叶茂,许多村民正在除草、修枝……“村民的积极性这么高,以前想都不敢想。”贵州润永恒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胡君十分感慨。
2012年,公司刚开始在米箩镇流转土地种植猕猴桃时,以固定工资雇用村民到种植基地干活,但种下去的树苗成活率极低,当年就亏了800多万元。
要推动猕猴桃产业高质量发展,就必须转变原有的运营模式。正在这个时候,“三变”改革在当地推行。
公司经过讨论,决定尝试让村民“入股”:村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每年每亩有保底分红,挂果后还有利润分成。在此基础上,公司将基地集中分片划包给懂技术、有劳动能力的入股农户进行管理,每亩地块给予承包村民30%的股权。
“地还是我的,我还有股份,每天干活还有劳务费。”而今,米箩镇俄戛村村民李如明这个种田的“老把式”,不仅是猕猴桃产业基地的管理员,还跟着公司猕猴桃种植专家学习技术,成为了当地的土专家。“将所有与猕猴桃基地相关的收益算下来,一年约有五六万元的收入。2015年我们一家脱贫了,现在全家的生活蒸蒸日上。”李如明感慨地说。
沉睡的资源活了起来,分散的资金聚了起来,老百姓的日子好了起来。“‘三变’改革把国有企业、村集体、民营企业、农民连成一个共同体,形成村企联合、产业连片、基地连户、股份连心、责任连体的模式,有利于盘活农村经济,带动农民致富。”六盘水市相关负责人说。
党支部要成为坚强战斗堡垒
俗话说,樱桃好吃树难栽。毕节市纳雍县厍东关彝族苗族白族乡陶营村党支部迎难而上,充分发挥帮助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推进乡村振兴的坚强战斗堡垒作用,以“党组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方式,全力打造玛瑙红樱桃产业。
“把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是陶营村的特色做法。陶营村党总支书记肖军介绍说,陶营村认真践行“四个留下”,即“坚持选优配强,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坚持党组织领办,留下一批活力强劲的合作社;坚持共同富裕,留下一份殷实厚重的村集体资产;坚持改革创新,留下一套高效管用的乡村治理体系”,并且按照党支部领办村集体合作社的要求,领办了现代生态农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村集体股份经济合作社,合作社法人由村党总支书记兼任。
通过组织群众加入村集体合作社,建立抱团发展的经济实体,2020年陶营村党总支领办的村集体合作社收入达102万余元,群众分享了村集体合作社收益,昔日的“空壳村”彻底蜕变为远近闻名的集体经济强村,有效提升了党总支的凝聚力、号召力、影响力。
注:本图文来源于网络平台,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图文资源侵犯您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上一篇:特色小镇规划,靠“拿来主义”,活不久下一篇:【绿道案例】遵义游乐园——黔北最大的游乐园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