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旅游如何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
发布日期:2021-07-05 点击数:193
农旅融合的实质是以农为本,旅游赋能。深化农旅融合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途径,同时农旅融合也是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发展的新模式,是实现产业融合的新手段,是在充分尊重农业产业功能的基础上,合理开发利用农业旅游资源和土地资源,以所开发的农业旅游休闲项目、农业配套商业项目、农业旅游地产项目等为核心功能架构,整体服务品质较高的农业旅游休闲聚集区。
1、生态治理与大地景观的融合
农业生态治理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在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应该将生态保护与修复和农业景观建设结合起来,不仅要恢复自然美,也要体现人工美。需要有效利用国家制定的生态补偿制度,加大农村生态恢复、保护、建设的力度,在生态恢复治理的过程中,因地制宜考虑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森林旅游、草原旅游、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度假产业等旅游休闲功能,以乡村景观的改善优化乡村资源结构,提高乡村地区对城市客源市场的吸引力,为乡村旅游的打造和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在乡村景观的打造中,要把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与景观设计理念相结合,塑造乡村生态、生产、生活、休闲等多种功能的景观系统。既要用“环境兴游”、“生态兴游”的观念,兼顾农业和旅游业的功能;也要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现代生活的便利中取得平衡,使农业景观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乡村资本”。
2、新农村建设与乡土风情的融合
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的结合发展,要实现人的新农村和物的新农村齐头并进,通过旅游带来的资金流、信息流促进土地要素、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帮助农民向职业农民和服务业转换。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既要采用现代的建设技术,更要用现代的理念传承和保护乡土风情,通过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将民族村寨、古村古镇的有效保护与科学利用统一起来,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村镇。
乡村旅游开发建设要坚持规划的引导,在保持传统乡村风貌的前提下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避免出现以地产为导向,人为建造与乡村景观隔离和与传统文化背离的旅游村镇。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依托当地特有的景观风貌,风土人情,将乡村文化的保护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统一起来。
3、科技创新与旅游业态的融合
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来改造乡村旅游和现代农业。新型农业必然产生新型农业景观、新型农业技术、新型农业产品,这些都可以作为乡村旅游发展创新的吸引物。应依托中心城市发展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和科技农园,形成规模经济,发挥现代农业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多元功能。要在一些市场潜力大,开发条件好的农村,将旅游业培育成打造为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和扩大内需的主要力量。
实现现代农业和旅游业态的融合,要重视将目前国家积极推行的研学旅行和现代农业旅游结合起来,围绕超过2亿的在校中小学生,依托现有的乡土资源和现代农业设施,结合农业科技、农业景观、农业产品资源,根据青少年旅行的特点予以完善和提升,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进而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农业旅游和乡土文化研学旅行体系,这对于我国的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4、原乡文化与旅游体验的融合
要在众多同质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中脱颖而出,就需要在具象的乡村事物实体上充分发扬特色原乡文化,改造提升相应的乡村景观、乡村氛围和乡村环境,形成当地独有的乡村意象。发挥原乡文化的魅力,就不能固步自封,需要吸收优良的多元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加工和改造,结合市场需求形成文化旅游产品,体现乡村旅游中最具原生性活力。要充分结合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拓展乡村文化旅游空间,利用乡村的生态优势和文化优势,开发摄影旅游、影视旅游、采风旅游、写生旅游等文化旅游形态,促进乡村文化交流。应建设一批特色突出、服务完善的艺术村落,吸引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创作富有乡土气息、讴歌农村时代变迁的优秀文艺作品,为旅游者和当地居民提供健康有益、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
5、生活方式与旅游行为的融合
参与旅游活动有效地改变了当地居民的个人效能感,从各个方面重塑从事旅游的农民,让农村居民向现代生活转型。旅游与生活方式的融合是双向的,旅游消费和交流既可以激发农民的创造、创新、创业活力,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也改变着旅游者的生活方式。发展乡村旅游,要立足居民的需求和旅游者的需求,并通过科学的规划将这些生活元素纳入进去形态设计到规划中。
乡村旅游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就是老年旅游,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经突破2亿,约占总人口的14%。他们对于乡村风光和田园生活有向往,安静生态的乡村生活也更适合老年人的休闲疗养,但基础设施和医疗养护等配套服务制约了乡村老年旅游产品向中高端养生度假产品进一步发展。伴随农业现代化进程,应选择一些靠近大城市,环境宜人的乡村,根据老年人的生理、身体特点,用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方式规划建设市场需求的老年疗养院、度假村等设施,配套适合老年人的服务,带动乡村劳动力转移;同时也通过与休闲疗养游客的长期交流,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6、公共服务与旅游服务的融合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有巨大的新增投资需求,应通过乡村旅游这一渠道,引进现代农场、休闲康乐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现代乡村旅游业态,整合使用政府、企业和居民的资源和资金,统筹利用惠农资金加强卫生、环保、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发展,形成外形美、功能多、配套全的现代乡村服务体系。尤其要注意的是,如医疗、文化、环保等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在规划时就要考虑到既能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又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这样才能有效节约成本,从事业和产业的角度共同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农村社区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特别要注重社区参与和发挥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积极支持村内公益事业建设与管护。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扶持一批农业与服务业结合的企业组织进入乡村。大胆尝试利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引进为农村居民和游客提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公益性服务”。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扎实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旅游者轻松惬意的美丽家园。
7、农业产品与旅游商品的融合
要提高农业产品的溢价能力,就需要结合当地文化把特色农产品、民间手工艺品等特产包装成旅游商品,抓住城镇化背景下食品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契机,将创建农业产品品牌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重点任务。目前,乡村旅游商品的同质性强,要得到消费者接受认可,就必须立足各地的资源优势和文化背景,发挥特色农业的优势,引入现代的生产技术、物流技术、营销方式,研制和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技术含量高、携带方便的乡村旅游商品系列,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购物需要。
要实现农业产品到旅游商品的转化,还需要完善乡村旅游商品供销销售体系,各地应组织筛选一批具有突出乡土特色、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产品、手工艺品进行重点扶持。要结合旅游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势头,带动农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率,实现旅游产品、农业产品、农业服务的同平台销售,提高农村电子商务的普及率和使用率。
从乡村的发展上来讲,未来乡村的功能应该是综合的,能为城市提供多功能的服务,而乡村旅游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则有条件成为带动乡村经济优化、保护乡村文化传统、建设宜居宜业新农村的主要动力。
注:本图文来源于网络平台,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图文资源侵犯您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上一篇:做养老地产开发需要具备什么条件?下一篇:【绿道案例】遵义游乐园——黔北最大的游乐园
1、生态治理与大地景观的融合
农业生态治理是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在生态治理的过程中,应该将生态保护与修复和农业景观建设结合起来,不仅要恢复自然美,也要体现人工美。需要有效利用国家制定的生态补偿制度,加大农村生态恢复、保护、建设的力度,在生态恢复治理的过程中,因地制宜考虑休闲农业、观光农业、森林旅游、草原旅游、文化旅游和生态休闲度假产业等旅游休闲功能,以乡村景观的改善优化乡村资源结构,提高乡村地区对城市客源市场的吸引力,为乡村旅游的打造和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
在乡村景观的打造中,要把现代化的技术手段与景观设计理念相结合,塑造乡村生态、生产、生活、休闲等多种功能的景观系统。既要用“环境兴游”、“生态兴游”的观念,兼顾农业和旅游业的功能;也要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现代生活的便利中取得平衡,使农业景观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乡村资本”。
2、新农村建设与乡土风情的融合
乡村旅游与新型城镇化的结合发展,要实现人的新农村和物的新农村齐头并进,通过旅游带来的资金流、信息流促进土地要素、劳动力要素、资本要素在新农村建设中发挥更大作用,帮助农民向职业农民和服务业转换。在新农村的建设过程中,既要采用现代的建设技术,更要用现代的理念传承和保护乡土风情,通过挖掘地域文化内涵,将民族村寨、古村古镇的有效保护与科学利用统一起来,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旅游村镇。
乡村旅游开发建设要坚持规划的引导,在保持传统乡村风貌的前提下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避免出现以地产为导向,人为建造与乡村景观隔离和与传统文化背离的旅游村镇。要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依托当地特有的景观风貌,风土人情,将乡村文化的保护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统一起来。
3、科技创新与旅游业态的融合
要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来改造乡村旅游和现代农业。新型农业必然产生新型农业景观、新型农业技术、新型农业产品,这些都可以作为乡村旅游发展创新的吸引物。应依托中心城市发展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和科技农园,形成规模经济,发挥现代农业的生态涵养、休闲观光、文化传承等多元功能。要在一些市场潜力大,开发条件好的农村,将旅游业培育成打造为发展新型消费业态和扩大内需的主要力量。
实现现代农业和旅游业态的融合,要重视将目前国家积极推行的研学旅行和现代农业旅游结合起来,围绕超过2亿的在校中小学生,依托现有的乡土资源和现代农业设施,结合农业科技、农业景观、农业产品资源,根据青少年旅行的特点予以完善和提升,建设一批研学旅行基地;进而构建一个相对完整的农业旅游和乡土文化研学旅行体系,这对于我国的乡村旅游的转型升级意义重大。
要在众多同质化的乡村旅游产品中脱颖而出,就需要在具象的乡村事物实体上充分发扬特色原乡文化,改造提升相应的乡村景观、乡村氛围和乡村环境,形成当地独有的乡村意象。发挥原乡文化的魅力,就不能固步自封,需要吸收优良的多元文化对传统文化进行加工和改造,结合市场需求形成文化旅游产品,体现乡村旅游中最具原生性活力。要充分结合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拓展乡村文化旅游空间,利用乡村的生态优势和文化优势,开发摄影旅游、影视旅游、采风旅游、写生旅游等文化旅游形态,促进乡村文化交流。应建设一批特色突出、服务完善的艺术村落,吸引文艺工作者深入农村,创作富有乡土气息、讴歌农村时代变迁的优秀文艺作品,为旅游者和当地居民提供健康有益、喜闻乐见的文化服务。
5、生活方式与旅游行为的融合
参与旅游活动有效地改变了当地居民的个人效能感,从各个方面重塑从事旅游的农民,让农村居民向现代生活转型。旅游与生活方式的融合是双向的,旅游消费和交流既可以激发农民的创造、创新、创业活力,符合市场需求的旅游产品也改变着旅游者的生活方式。发展乡村旅游,要立足居民的需求和旅游者的需求,并通过科学的规划将这些生活元素纳入进去形态设计到规划中。
乡村旅游一个潜力巨大的市场就是老年旅游,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已经突破2亿,约占总人口的14%。他们对于乡村风光和田园生活有向往,安静生态的乡村生活也更适合老年人的休闲疗养,但基础设施和医疗养护等配套服务制约了乡村老年旅游产品向中高端养生度假产品进一步发展。伴随农业现代化进程,应选择一些靠近大城市,环境宜人的乡村,根据老年人的生理、身体特点,用土地流转、股份合作等方式规划建设市场需求的老年疗养院、度假村等设施,配套适合老年人的服务,带动乡村劳动力转移;同时也通过与休闲疗养游客的长期交流,改善乡村居民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
6、公共服务与旅游服务的融合
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落后,有巨大的新增投资需求,应通过乡村旅游这一渠道,引进现代农场、休闲康乐园、农业科普示范园等现代乡村旅游业态,整合使用政府、企业和居民的资源和资金,统筹利用惠农资金加强卫生、环保、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旅游公共服务设施和新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融合发展,形成外形美、功能多、配套全的现代乡村服务体系。尤其要注意的是,如医疗、文化、环保等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设施,在规划时就要考虑到既能满足当地居民的需求,又能满足旅游者的需求,这样才能有效节约成本,从事业和产业的角度共同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加强农村社区自治组织规范化建设,特别要注重社区参与和发挥行业协会等非政府组织的作用,积极支持村内公益事业建设与管护。推行合作式、订单式、托管式等服务模式,扶持一批农业与服务业结合的企业组织进入乡村。大胆尝试利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引进为农村居民和游客提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公益性服务”。在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同时,扎实推进村级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让农村成为农民安居乐业、旅游者轻松惬意的美丽家园。
7、农业产品与旅游商品的融合
要提高农业产品的溢价能力,就需要结合当地文化把特色农产品、民间手工艺品等特产包装成旅游商品,抓住城镇化背景下食品消费结构转型升级的契机,将创建农业产品品牌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和乡村旅游的重点任务。目前,乡村旅游商品的同质性强,要得到消费者接受认可,就必须立足各地的资源优势和文化背景,发挥特色农业的优势,引入现代的生产技术、物流技术、营销方式,研制和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技术含量高、携带方便的乡村旅游商品系列,满足不同层次旅游者的购物需要。
要实现农业产品到旅游商品的转化,还需要完善乡村旅游商品供销销售体系,各地应组织筛选一批具有突出乡土特色、市场竞争优势明显的农产品、手工艺品进行重点扶持。要结合旅游电子商务的蓬勃发展势头,带动农村移动互联网的普及率,实现旅游产品、农业产品、农业服务的同平台销售,提高农村电子商务的普及率和使用率。
从乡村的发展上来讲,未来乡村的功能应该是综合的,能为城市提供多功能的服务,而乡村旅游和农业现代化融合发展,则有条件成为带动乡村经济优化、保护乡村文化传统、建设宜居宜业新农村的主要动力。
注:本图文来源于网络平台,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作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若图文资源侵犯您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做出处理。上一篇:做养老地产开发需要具备什么条件?下一篇:【绿道案例】遵义游乐园——黔北最大的游乐园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