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域旅游规划发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发布日期:2021-04-15 点击数:116
全国各地都有全域旅游规划实践,但这些实践没有被总结,做的好的没有被提出来形成规划流程,做的差的也没有被指出失误在哪里,所以大家也不知道做的规划好不好,有没有用,全域旅游示范区申报一结束,基本就被束之高阁了。今天作为旅游规划公司就带你了解全域旅游规划发展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一、把握全域旅游发展的若干苗头
1、把全域打造为一个大景区、大花园。或许这是一种比喻或形容,就如同“祖国是座大花园”。若以景区的标准来衡量,无论是5A级景区、风景名胜区,还是国家公园、郊野公园,都是与一市一县的总体概貌大相径庭,市县作为一个诸多地貌和景象的混合体,无论如何也不会是景区和花园。各级政府在确定当地发展目标时,可以有诗情画意的表达,但在关乎指标和发展程度的表述上,最好能够有一说一,而不是想象和虚飘,免得让人觉得一是咋咋呼呼,二是根本不可能实现。对全域旅游发展目标的表达,也应该尽量切实和落地。
2、计划三五年内加快建设多少5A级景区、五星级酒店。这种表述可以视为推动发展的一种量化,但不宜作为全域旅游发展的主体目标。全域旅游有别于传统旅游的,就是要告别观光游发展模式,克服观光游发展的诸多问题,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多产业,由市场机制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而不是由行政计划和政府推动去配置资源。因此,把大建5A级景区和五星级酒店,突出放置在全域旅游发展的规划中,就有点儿《韩非子》那则矛盾的寓言味道,相当于“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3、实施一轮大规划和大开发。不少地方觉得全域旅游迎来了旅游业大投资的机遇,纷纷延请专业机构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堆砌出了系列化的旅游大项目。
4、村村镇镇都要发动搞旅游,家家户户都要设法搞农家乐、建民宿。这种做法在一些市县已有苗头,用一句带有历史感的词汇来形容,就像大跃进时期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以这种方式领会全域旅游,从表面看似乎是全面发动了,但忽略了一个大问题,就是市场的现实需求到底有多大、有多高,全员性推动旅游开发经营,能够对应旅游市场实际的到底有几分?
5、全域旅游就是重点搞好创建“示范区”。这种思考表面看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放在较大的行政区划内就会看出,示范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市县并不是示范区。示范区与全市县之间,就是点与面、芝麻与西瓜的关系,若把全域旅游发展重点放在抓示范区上,就等于挂一漏万。全域旅游是面向全域范围的一场持久战,创建示范区只是全域旅游发展的突破口和试验田,可以发挥引领和借鉴作用,但替代不了全域之内的旅游产业发展。
上述苗头在很多地区不仅存在,而且带有相当的普遍性,既需要主管部门切实加强指导,也需要各地自觉认识,避免犯表面化和简单化的毛病。
二、全面准确地领会全域旅游的理念
有必要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吗?作为一种旅游发展理念,它萌芽于10多年前的县域旅游发展中,当前积极推动其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
大致可从下列方面来认识:一是旅游业历经40年发展以后,再不拓展思路就面临资源困顿或枯竭;二是50亿人次的客源市场规模,要求必须多样化、全域化的满足旅游消费;三是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环境与形势需要,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已从创汇创收、拉动消费,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和水平,如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幸福产业等(山东省就称作“新旧动能转换”)。
如何客观地认识全域旅游?还是要把它放到当前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大环境和新形势之下,而不是惯性思维、自我解读、各取所需。
1、全域旅游是对观光游的一种提升。它相对于以前的旅游发展,应该属于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它不应重复和延续以观光游为主的时代,而应针对观光游的局限性,进行一番破解和跨越。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发展旅游业的较好基础,也很难发展好全域旅游;一穷二白的旅游后发地区,可以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但耗费时间和力气会更多些,受益也有一个逐步见效的过程。
2、全域旅游重在广泛统筹资源。也就是“+旅游”或“旅游+”,通过统筹和融合一二三产资源,把旅游产品丰富起来,让旅游产品结构和供给侧更加理顺。借全域旅游之机,大肆投资建设人造景观,大力拓展原有景区规模,期望提升至4A、5A级的做法,既无视景区管理未来的走向,也不符合统筹各类资源的方向,更为严重的是忽略了客源市场的实际需求,其结果很可能会导致新一轮的冒险投资。
3、全域旅游重点要破除体制发展障碍。旅游业已经发展到了瓶颈期,只有通过一系列综合改革,才能破除体制机制上的桎梏,这是设立诸多创建“示范区”的重要出发点。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31号文件(《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客观上已将旅游业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先试行业。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更是强调了旅游体制机制的创新。如果是绕着旅游发展的各种障碍走,因循守旧、按部就班、惯性发展,将达不到任何“示范”效果和目的。
4、全域旅游发展是长期的系统工程。旅游业发展是一种慢功和细活,一城一池一景区的旅游开发,不同于农作物改良品种后的大面积种植,也不同于工业技术项目引进后的大规模投产,只有成年累月地打磨才能见效。从这个角度说,全域旅游是一种发展理念,而不是一项具体业务,指望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的,起码要比智慧旅游、厕所革命更花费时间,需要发扬愚公移山和钉钉子的精神,经过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把全域旅游真正发展好。
三、在实践中把握好全域旅游的精神
准确把握全域旅游的内涵,正本清源,理清思路,不做功利性的贯彻,才能避免方向和做法上的偏差。
1、把全域旅游作为发展理念,而不是阶段性任务。对全域旅游要作全面性理解,而不是片面性领会,更要防止误入发展惯性的循环;要把全域旅游作为指导旅游业发展的长期理念,深入贯彻到旅游业发展实践中,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支撑;既要认真全面地做好“示范区”的创建,争取产生具有示范意义的改革创新举措和发展经验,也要认真将全域旅游理念在全行业推广贯彻,做到全面谋划、全面实施、全面贯彻,而不是择要而行、惯性思维、避重就轻。
2、一切从当地实际出发,不搞“齐步走”和“一起奔”。全域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较高阶段,没有相当的基础配套,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没有很强魅力的旅游吸引物,是很难把全域旅游真正搞得风生水起、热火朝天的。也不要认为全域旅游不强调搞景区建设了,只要多搞一些“+旅游”、“旅游+”,就可以让旅游业“弯道超车”,实际情形绝不会如此简单,客源市场也不会如此地乖顺。应该切实从当地的发展实际出发,认真谋划全域的旅游发展,切实研究全域范围的点与面的布局、开发与提升的时序、类型与结构的安排、特色与质量的把握,不一哄而上,不四面开花,力求稳妥转型、逐步转型。
3、客观认识发展潜力,不盲目追求过高目标。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创建,核心是发挥体制机制优势把旅游业做大做强,使之充分发挥综合性带动功能,带动和促进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如果这个县市对此没有非常充分的认识,旅游业的发展潜力无论如何发掘,都不足以对当地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产生明显的带动作用,就没有必要去申创全域旅游示范区。当然,还是可以按照全域旅游发展的理念,去开展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大量工作,如大力统筹存在于一二三产业中的旅游资源,改变传统的以景点为主的思路,而开发一些+旅游的项目。
4、检验全域旅游的发展成效要看对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检验一个地方全域旅游的发展成绩,既要看旅游业发展所取得的若干成就,也要看“示范区”到底取得了哪些足以对外示范的改革创新成果,还要看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所发挥的促进作用大小。
我国旅游业发展已经走过了“而立之年”,应该加快与国际旅游发展规律相接轨,进入到与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相协调的状态,不骄不躁地逐步成熟和壮大起来。常言道,旅游是“锦上添花”,这就注定了它很难去“雪中送炭”,即使必须要承担“送炭”的任务,也需要若干的附加或辅助条件,而且这个比重也注定不会是很大。因此,全社会和全行业对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还是应该保持一颗自然、平静和常态化的心为好!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有关知识,可以联系我们规划师。要做家庭农场规划、康养旅游规划、田园综合体、旅游规划、庭院设计、特色小镇、休闲农庄、乡村振兴旅游规划、策划的小伙伴,想要得到免费旅游规划设计方案,北京绿道旅游规划设计专家互动哦!24小时专家热线:15901049951(同微信)
此文来源于网络整理+个人观点,绿道联合旅游规划设计院http://www.cnldlh.com/,如需转载请说明出处!上一篇: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设计策略下一篇:【绿道案例】遵义游乐园——黔北最大的游乐园
一、把握全域旅游发展的若干苗头
1、把全域打造为一个大景区、大花园。或许这是一种比喻或形容,就如同“祖国是座大花园”。若以景区的标准来衡量,无论是5A级景区、风景名胜区,还是国家公园、郊野公园,都是与一市一县的总体概貌大相径庭,市县作为一个诸多地貌和景象的混合体,无论如何也不会是景区和花园。各级政府在确定当地发展目标时,可以有诗情画意的表达,但在关乎指标和发展程度的表述上,最好能够有一说一,而不是想象和虚飘,免得让人觉得一是咋咋呼呼,二是根本不可能实现。对全域旅游发展目标的表达,也应该尽量切实和落地。
3、实施一轮大规划和大开发。不少地方觉得全域旅游迎来了旅游业大投资的机遇,纷纷延请专业机构编制全域旅游发展规划,堆砌出了系列化的旅游大项目。
4、村村镇镇都要发动搞旅游,家家户户都要设法搞农家乐、建民宿。这种做法在一些市县已有苗头,用一句带有历史感的词汇来形容,就像大跃进时期的“村村点火,户户冒烟”。以这种方式领会全域旅游,从表面看似乎是全面发动了,但忽略了一个大问题,就是市场的现实需求到底有多大、有多高,全员性推动旅游开发经营,能够对应旅游市场实际的到底有几分?
5、全域旅游就是重点搞好创建“示范区”。这种思考表面看没有什么大问题,但放在较大的行政区划内就会看出,示范区毕竟是少数,更多的市县并不是示范区。示范区与全市县之间,就是点与面、芝麻与西瓜的关系,若把全域旅游发展重点放在抓示范区上,就等于挂一漏万。全域旅游是面向全域范围的一场持久战,创建示范区只是全域旅游发展的突破口和试验田,可以发挥引领和借鉴作用,但替代不了全域之内的旅游产业发展。
上述苗头在很多地区不仅存在,而且带有相当的普遍性,既需要主管部门切实加强指导,也需要各地自觉认识,避免犯表面化和简单化的毛病。
二、全面准确地领会全域旅游的理念
有必要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吗?作为一种旅游发展理念,它萌芽于10多年前的县域旅游发展中,当前积极推动其发展有其客观必然性和必要性。
大致可从下列方面来认识:一是旅游业历经40年发展以后,再不拓展思路就面临资源困顿或枯竭;二是50亿人次的客源市场规模,要求必须多样化、全域化的满足旅游消费;三是旅游业发展面临的环境与形势需要,它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已从创汇创收、拉动消费,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和水平,如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打造幸福产业等(山东省就称作“新旧动能转换”)。
如何客观地认识全域旅游?还是要把它放到当前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大环境和新形势之下,而不是惯性思维、自我解读、各取所需。
1、全域旅游是对观光游的一种提升。它相对于以前的旅游发展,应该属于更高水平的发展阶段。它不应重复和延续以观光游为主的时代,而应针对观光游的局限性,进行一番破解和跨越。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发展旅游业的较好基础,也很难发展好全域旅游;一穷二白的旅游后发地区,可以大力发展全域旅游,但耗费时间和力气会更多些,受益也有一个逐步见效的过程。
2、全域旅游重在广泛统筹资源。也就是“+旅游”或“旅游+”,通过统筹和融合一二三产资源,把旅游产品丰富起来,让旅游产品结构和供给侧更加理顺。借全域旅游之机,大肆投资建设人造景观,大力拓展原有景区规模,期望提升至4A、5A级的做法,既无视景区管理未来的走向,也不符合统筹各类资源的方向,更为严重的是忽略了客源市场的实际需求,其结果很可能会导致新一轮的冒险投资。
3、全域旅游重点要破除体制发展障碍。旅游业已经发展到了瓶颈期,只有通过一系列综合改革,才能破除体制机制上的桎梏,这是设立诸多创建“示范区”的重要出发点。2014年国务院出台了31号文件(《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客观上已将旅游业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先行先试行业。今年3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更是强调了旅游体制机制的创新。如果是绕着旅游发展的各种障碍走,因循守旧、按部就班、惯性发展,将达不到任何“示范”效果和目的。
4、全域旅游发展是长期的系统工程。旅游业发展是一种慢功和细活,一城一池一景区的旅游开发,不同于农作物改良品种后的大面积种植,也不同于工业技术项目引进后的大规模投产,只有成年累月地打磨才能见效。从这个角度说,全域旅游是一种发展理念,而不是一项具体业务,指望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是不现实的,起码要比智慧旅游、厕所革命更花费时间,需要发扬愚公移山和钉钉子的精神,经过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才能把全域旅游真正发展好。
三、在实践中把握好全域旅游的精神
准确把握全域旅游的内涵,正本清源,理清思路,不做功利性的贯彻,才能避免方向和做法上的偏差。
1、把全域旅游作为发展理念,而不是阶段性任务。对全域旅游要作全面性理解,而不是片面性领会,更要防止误入发展惯性的循环;要把全域旅游作为指导旅游业发展的长期理念,深入贯彻到旅游业发展实践中,作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理论支撑;既要认真全面地做好“示范区”的创建,争取产生具有示范意义的改革创新举措和发展经验,也要认真将全域旅游理念在全行业推广贯彻,做到全面谋划、全面实施、全面贯彻,而不是择要而行、惯性思维、避重就轻。
2、一切从当地实际出发,不搞“齐步走”和“一起奔”。全域旅游是旅游业发展的较高阶段,没有相当的基础配套,没有明显的区位优势,没有很强魅力的旅游吸引物,是很难把全域旅游真正搞得风生水起、热火朝天的。也不要认为全域旅游不强调搞景区建设了,只要多搞一些“+旅游”、“旅游+”,就可以让旅游业“弯道超车”,实际情形绝不会如此简单,客源市场也不会如此地乖顺。应该切实从当地的发展实际出发,认真谋划全域的旅游发展,切实研究全域范围的点与面的布局、开发与提升的时序、类型与结构的安排、特色与质量的把握,不一哄而上,不四面开花,力求稳妥转型、逐步转型。
4、检验全域旅游的发展成效要看对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检验一个地方全域旅游的发展成绩,既要看旅游业发展所取得的若干成就,也要看“示范区”到底取得了哪些足以对外示范的改革创新成果,还要看旅游业对当地经济社会健康协调发展所发挥的促进作用大小。
我国旅游业发展已经走过了“而立之年”,应该加快与国际旅游发展规律相接轨,进入到与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相协调的状态,不骄不躁地逐步成熟和壮大起来。常言道,旅游是“锦上添花”,这就注定了它很难去“雪中送炭”,即使必须要承担“送炭”的任务,也需要若干的附加或辅助条件,而且这个比重也注定不会是很大。因此,全社会和全行业对未来旅游业的发展,还是应该保持一颗自然、平静和常态化的心为好!
本文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果想要了解更多有关知识,可以联系我们规划师。要做家庭农场规划、康养旅游规划、田园综合体、旅游规划、庭院设计、特色小镇、休闲农庄、乡村振兴旅游规划、策划的小伙伴,想要得到免费旅游规划设计方案,北京绿道旅游规划设计专家互动哦!24小时专家热线:15901049951(同微信)
此文来源于网络整理+个人观点,绿道联合旅游规划设计院http://www.cnldlh.com/,如需转载请说明出处!上一篇:乡村生态旅游景观设计策略下一篇:【绿道案例】遵义游乐园——黔北最大的游乐园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