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何时才能成为文旅融合的“脊梁”?
发布日期:2020-03-17 点击数:241
文旅融合的提出已经有两年多了,但是现在的旅游行业对于文旅融合却还是模棱两可,甚至有些人直接发问:文化是什么?怎么规划打造文化+旅游的旅游景点?游客会为了这个“文化”而来吗?种种问题让人觉得,文化要想成为文旅融合的“脊梁”真是太难了。
当业界专家谈起旅游喜欢强调文化,要打造弘扬某某文化,用特色文化吸引游客。相比文化,企业界强调更多以优质体验来吸引游客。这种差异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界不做具体事务,只从宏观上把控方向,企业则需要完善具体细节。另一方面,或许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企业更贴近游客的真实需求,游客端反馈过来的需求不是文化,而是体验。
是的,现阶段大部分游客真正需要的,不是所谓原汁原味的文化,而是良好、便利、有获得感的旅游体验。
近几年,不管是传统景区还是新兴文旅项目,都是在围绕体验做文章。例如,故宫前院长单霁翔在他的任内,将故宫可游览面积从不到50%扩大到80%;增开购 票窗口、调整入口位置,将排队买票、入场的等待时间从1小时压缩到5分钟;在故宫内增添1400把椅子,让游客不用坐在地上;重新铺设故宫路面,既美观,又方便轮椅、婴儿车等通行。这些全是改善游览体验的举措,真真切切为游客着想,效果立竿见影。这使故宫赢得“亲民”的形象,也使单院长广受游客和网民的爱戴。至于故宫所代表的皇家建筑文化和历史文物,绝大多数游客就看个稀奇,并不真正感兴趣。
类似的体验升级在文旅行业普通存在,如近几年风靡全国的玻璃栈桥、网红滑道等新兴体验项目;旅游景区更智能、更完善的服务设备和更人性化的服务;各地涌现的装饰精美、风格突出、适合网红打卡的主题街区和文旅综合体;城市周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小型度假目的地、亲子乐园、露营地公园、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等,为城市家庭提供便利的近郊度假体验;更个性化、多元化的酒店、精品民宿、度假公寓、别墅等住宿产品,满足各类游客不同的住宿需求。
在小编看来,旅游亲身体验方面的升级,是近几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主旋律”。这是市场力量所决定的,中国旅游业此前的体验比较落后,服务不够人性化,产品品质也不高,如今游客的眼界、消费力都比此前大幅提升,期待更好的服务和体验也是理所应当。
说好的文旅融合,如今市场只要体验,不关心文化,哪怕是很多强调特色文化的目的地,也仅是将文化作为一种宣传标签,并未触及文化的核心。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复杂,首先我认为这不是文旅行业的自身问题,文旅行业擅长的是营造场景、提供服务、创造体验,“做文化”不是文旅人擅长的。文化的问题,还是出在整个社会和文化自身。
文化自身方面,虽然我们有灿烂的文化,这些都是好东西,我们也提出了“文化自信”,从主流思想层面肯定了自身的文化。但是,我们的文化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它跟我们当今的现实生活的联系不大。还以故宫举例子,故宫是中国仅存的皇家宫殿,原汁原味的明清皇家建筑文化,它代表着一整套思想观念和审美理念,这里面的观念和审美就是文化,而这套文化从汉代就基本已经大体确定,建筑的形制、格局、装饰等,每一处细节都透露着古代中国人的哲学观念,例如天圆地方、开天辟地、阴阳五行、龙的传人、天人合一等,这些观念的形成至少可以追溯到8000年前,古人深信这些,并以此指导日常生活和塑造审美,经一代代人的努力和完善,使建筑达成思想上、功能上和审美上的完美统一。
但是,这套延续几千年的建筑理念、形制和技术,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已经绝迹了,在我们身边以及我们自己住的房子,没有任何一栋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任何继承关系。那么,这样一个和现实生活没有关联的文化,就是一种“死”的文化,注定很难受到大多数人的。
古代中国人也围绕“美”进行了大量探索,并应用于现实生活,除建筑外,还有服饰、家具、装潢、瓷器等,这些都形成我们的文化,但无一例外,这些都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没有联系了,我们如今的服饰、家具、装潢、日用品等全是用的另外一套东西。古人留给我们的东西,至今仍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可能只有汉字和中餐,甚至民国时期的文化精英们一度想要废除汉字改学拼音文字。这种情况下,我们去欣赏传统文化时,感受不到它们和我们当今生活息息相关的感觉。
任何时候一种文化的流行,必然是和现实有密切联系,它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并且一定程度上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方式。例如一个汉服爱好者去看我们古代出土的服装,肯定会激发游客的兴奋之情,换做普通游客去看,想必当时心情完全是不一样的;一个古建筑爱好者去看原汁原味的唐代建筑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即使有再大的困难,如果自己能克服的,肯定会不顾一切的去看。
那么文旅融合,文化何时才能成为文旅融合的“脊梁”?小编认为,这是一个相对比较漫长的过程,游客对体验旅游的兴趣并没有大减,如果到时候体验旅游发展到品质良好、服务周到、供给多样的时候,相信很多游客会把注意力转向旅游文化,才会开始真正寻求心灵上和精神上的慰藉吧。
此文来源于网络整理+个人观点,绿道联合旅游规划设计院http://www.cnldlh.com/,如需转载请说明出处!
上一篇:田园康养旅游或成下一个风口,你准备好了吗?下一篇:【绿道案例】遵义游乐园——黔北最大的游乐园
当业界专家谈起旅游喜欢强调文化,要打造弘扬某某文化,用特色文化吸引游客。相比文化,企业界强调更多以优质体验来吸引游客。这种差异的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政界不做具体事务,只从宏观上把控方向,企业则需要完善具体细节。另一方面,或许是更重要的原因是,企业更贴近游客的真实需求,游客端反馈过来的需求不是文化,而是体验。
是的,现阶段大部分游客真正需要的,不是所谓原汁原味的文化,而是良好、便利、有获得感的旅游体验。
类似的体验升级在文旅行业普通存在,如近几年风靡全国的玻璃栈桥、网红滑道等新兴体验项目;旅游景区更智能、更完善的服务设备和更人性化的服务;各地涌现的装饰精美、风格突出、适合网红打卡的主题街区和文旅综合体;城市周边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小型度假目的地、亲子乐园、露营地公园、田园综合体、乡村旅游等,为城市家庭提供便利的近郊度假体验;更个性化、多元化的酒店、精品民宿、度假公寓、别墅等住宿产品,满足各类游客不同的住宿需求。
在小编看来,旅游亲身体验方面的升级,是近几年乃至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主旋律”。这是市场力量所决定的,中国旅游业此前的体验比较落后,服务不够人性化,产品品质也不高,如今游客的眼界、消费力都比此前大幅提升,期待更好的服务和体验也是理所应当。
说好的文旅融合,如今市场只要体验,不关心文化,哪怕是很多强调特色文化的目的地,也仅是将文化作为一种宣传标签,并未触及文化的核心。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复杂,首先我认为这不是文旅行业的自身问题,文旅行业擅长的是营造场景、提供服务、创造体验,“做文化”不是文旅人擅长的。文化的问题,还是出在整个社会和文化自身。
但是,这套延续几千年的建筑理念、形制和技术,在今天的现实生活中已经绝迹了,在我们身边以及我们自己住的房子,没有任何一栋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有任何继承关系。那么,这样一个和现实生活没有关联的文化,就是一种“死”的文化,注定很难受到大多数人的。
古代中国人也围绕“美”进行了大量探索,并应用于现实生活,除建筑外,还有服饰、家具、装潢、瓷器等,这些都形成我们的文化,但无一例外,这些都和我们的现实生活没有联系了,我们如今的服饰、家具、装潢、日用品等全是用的另外一套东西。古人留给我们的东西,至今仍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可能只有汉字和中餐,甚至民国时期的文化精英们一度想要废除汉字改学拼音文字。这种情况下,我们去欣赏传统文化时,感受不到它们和我们当今生活息息相关的感觉。
任何时候一种文化的流行,必然是和现实有密切联系,它存在于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角落,并且一定程度上能够指导我们的生活方式。例如一个汉服爱好者去看我们古代出土的服装,肯定会激发游客的兴奋之情,换做普通游客去看,想必当时心情完全是不一样的;一个古建筑爱好者去看原汁原味的唐代建筑五台山佛光寺大殿,即使有再大的困难,如果自己能克服的,肯定会不顾一切的去看。
那么文旅融合,文化何时才能成为文旅融合的“脊梁”?小编认为,这是一个相对比较漫长的过程,游客对体验旅游的兴趣并没有大减,如果到时候体验旅游发展到品质良好、服务周到、供给多样的时候,相信很多游客会把注意力转向旅游文化,才会开始真正寻求心灵上和精神上的慰藉吧。
此文来源于网络整理+个人观点,绿道联合旅游规划设计院http://www.cnldlh.com/,如需转载请说明出处!
上一篇:田园康养旅游或成下一个风口,你准备好了吗?下一篇:【绿道案例】遵义游乐园——黔北最大的游乐园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