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全域旅游规划之前,必须思考这5个问题
发布日期:2020-01-17 点击数:436
每个地区的特点特色不尽相同,那么做全域旅游规划的思路和方案也会不一样,比如浙江的特点是递进式全域深度体验;贵州的特点是做足山地旅游长板;四川的特点是欲建全国最好最大的全局旅游示范区。但所有想要做全域旅游规划之前都必须要考虑5个问题,今天作为专业旅游规划公司就为你一一道来。
现阶段对全域旅游实践研究的不足
受经济发展水平有限和旅游发展基础不完善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旅游行业基本处于以景区景点为主的据点式初级发展阶段,这也导致对全域旅游这一体系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和实践验证。据了解,国内较早提出全域旅游相关概念的是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阿坝州在灾后重建中提出的“全域景区”,以及同年浙江绍兴提出的“全城旅游”。总体而言,全域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国内对全域旅游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较少,发展全域旅游,应该体现在区域内以旅游业态为主并与其他业态互补,实现由点到线再到面的突破;意识着旅游门票经济的逐渐破解,以及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的巨大投入和完善。相比现阶段的景区景点式旅游,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延长旅游投资的回报期限而影响企业投资旅游的积极性,如何解决在全域旅游发展中可能存在的“政府热企业冷”的现象,将是我们需要研究的新课题。
现实中“旅游+”的孤掌难鸣
全域旅游中鲜明指出,要全域发挥“旅游+”功能,使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相融相盛,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这就要求加大旅游与农业、工业、交通、金融、文化、环保、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实现从封闭的旅游自身向开放的“旅游+”多产业链转变。但是,自“旅游+”的概念提出以来,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单一的旅游行业对“旅游+”的热炒与兴奋,鲜有其他行业媒体的报道,更少见其他相关行业与“旅游+”融合的探讨,没有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势必造成“旅游+”独木难成林的局面。如何在全域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突显旅游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其他行业的积极性与主动融入性,实现与旅游的合体、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是发展全域旅游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
全域旅游是否会成为新的“泡沫”
受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聚集密度、旅游资源分布等因素影响,并非所有的区域都适合发展全域旅游。然而,自全域旅游概念被正式提出以来,全国范围内已有多个省市提出发展全域旅游的计划,特别是在近期国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数量竟高达262个,实为罕见。
全域旅游作为一种当前旅游发展的更高阶段,确实是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与途径,但在其发展刚刚起步的阶段,全域旅游更多的还处于探索和尝试,并非所有的区域都适合开展全域旅游,也并非相关行业都能尽快与旅游相融合。然而,现如今各地政府及旅游主管机构对全域旅游的热情高涨,可谓一哄而上,如果缺乏正确的指导与管控,会不会沦落成为地方形象工程?同时,首批数量巨大的创建名单中,是否会产生成新的泡沫?又有多少区域发展全域旅游真正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和标杆作用,而不会仅仅成为一个概念?
全域旅游催生旅游规划的巨大变革
全域旅游的发展,首先带来的应该是旅游发展理念的变革,这也包括对前期旅游规划的变革,将与现行的景区景点式规划存在巨大的不同。在全域旅游中,将不再是就景区景点而规划,而是更要有“跳出旅游看旅游”的宏观视野和高度,将旅游资源和其他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把旅游规划与其他规划共同融入整体,从顶层设计上真正实现多规合一。同时,针对全域旅游发展所产生的新的变化和要求,从旅游的整体定位、产品体系的系统化、旅游公共设施的完善、游客与当地居民的共享、收益模式的重构等进行全新的策划和规划。
旅游综合管理转型的挑战
无论是“青岛大虾”,还是“哈尔滨天价鱼”事件,其故事主体都是所谓的游客,平心而论,这类事件的产生与发展,其实已经远远超越当前所谓旅游管理的范筹。但在全域旅游时代,这将成为旅游管理日常内容之一,因此,如何从当前的旅游景点管理转变到区域旅游综合管理,无疑对当前旅游管理模式、旅游管理地位、乃至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等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
从长远来看,旅游管理从单一旅游部门行为到由政府机构统筹管理的转变,将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必然选择。
从现实来看,无论是海南、云南等旅游大省成立的旅游警察队伍,还是北京、江西、广西等多个省市不断将原有的旅游局升格成为旅游委员会,并成为当地政府的重要组成机构,在提升旅游地位、发挥旅委的综合协调功能、加快旅游产业带动等方面,无疑都是对全域旅游综合管理的有益探索。
此文来源于网络,绿道联合旅游规划设计院http://www.cnldlh.com/,如需转载请说明出处!上一篇:不能为农村“造血”,美丽乡村规划都是空谈下一篇:【绿道案例】遵义游乐园——黔北最大的游乐园
现阶段对全域旅游实践研究的不足
现实中“旅游+”的孤掌难鸣
全域旅游中鲜明指出,要全域发挥“旅游+”功能,使旅游与其他相关产业深度融合、相融相盛,形成新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充分发挥旅游业的拉动力、融合能力,及催化、集成作用,为相关产业和领域发展提供旅游平台,插上“旅游”翅膀,形成新业态,提升其发展水平和综合价值。这就要求加大旅游与农业、工业、交通、金融、文化、环保、体育、医药等产业的融合力度,实现从封闭的旅游自身向开放的“旅游+”多产业链转变。但是,自“旅游+”的概念提出以来,我们看到的更多的是单一的旅游行业对“旅游+”的热炒与兴奋,鲜有其他行业媒体的报道,更少见其他相关行业与“旅游+”融合的探讨,没有他们积极主动的参与,势必造成“旅游+”独木难成林的局面。如何在全域旅游的发展过程中,突显旅游的重要性,充分调动其他行业的积极性与主动融入性,实现与旅游的合体、从小旅游格局向大旅游格局转变,是发展全域旅游不得不面对的重要问题。
全域旅游是否会成为新的“泡沫”
受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聚集密度、旅游资源分布等因素影响,并非所有的区域都适合发展全域旅游。然而,自全域旅游概念被正式提出以来,全国范围内已有多个省市提出发展全域旅游的计划,特别是在近期国家旅游局公布的首批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数量竟高达262个,实为罕见。
全域旅游作为一种当前旅游发展的更高阶段,确实是旅游发展的正确方向与途径,但在其发展刚刚起步的阶段,全域旅游更多的还处于探索和尝试,并非所有的区域都适合开展全域旅游,也并非相关行业都能尽快与旅游相融合。然而,现如今各地政府及旅游主管机构对全域旅游的热情高涨,可谓一哄而上,如果缺乏正确的指导与管控,会不会沦落成为地方形象工程?同时,首批数量巨大的创建名单中,是否会产生成新的泡沫?又有多少区域发展全域旅游真正具有典型的代表意义和标杆作用,而不会仅仅成为一个概念?
全域旅游的发展,首先带来的应该是旅游发展理念的变革,这也包括对前期旅游规划的变革,将与现行的景区景点式规划存在巨大的不同。在全域旅游中,将不再是就景区景点而规划,而是更要有“跳出旅游看旅游”的宏观视野和高度,将旅游资源和其他资源进行合理的配置,把旅游规划与其他规划共同融入整体,从顶层设计上真正实现多规合一。同时,针对全域旅游发展所产生的新的变化和要求,从旅游的整体定位、产品体系的系统化、旅游公共设施的完善、游客与当地居民的共享、收益模式的重构等进行全新的策划和规划。
旅游综合管理转型的挑战
无论是“青岛大虾”,还是“哈尔滨天价鱼”事件,其故事主体都是所谓的游客,平心而论,这类事件的产生与发展,其实已经远远超越当前所谓旅游管理的范筹。但在全域旅游时代,这将成为旅游管理日常内容之一,因此,如何从当前的旅游景点管理转变到区域旅游综合管理,无疑对当前旅游管理模式、旅游管理地位、乃至对旅游管理人才的需求等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
从长远来看,旅游管理从单一旅游部门行为到由政府机构统筹管理的转变,将是发展全域旅游的必然选择。
从现实来看,无论是海南、云南等旅游大省成立的旅游警察队伍,还是北京、江西、广西等多个省市不断将原有的旅游局升格成为旅游委员会,并成为当地政府的重要组成机构,在提升旅游地位、发挥旅委的综合协调功能、加快旅游产业带动等方面,无疑都是对全域旅游综合管理的有益探索。
此文来源于网络,绿道联合旅游规划设计院http://www.cnldlh.com/,如需转载请说明出处!上一篇:不能为农村“造血”,美丽乡村规划都是空谈下一篇:【绿道案例】遵义游乐园——黔北最大的游乐园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