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态农业规划公司_专注旅游规划15年
发布日期:2020-01-10 点击数:174
现代生态农业是一种新型的农业模式,是具备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对于发展乡村振兴有积极推动作用。毕竟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目标,只要明确这个方向,坚定不移的走下去,农业现代化和实现乡村振兴是指日可待的。现代生态农业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于一体,把生态和社会效益一起融合到农业发展道路上,无疑是具有巨大社会效益的发展模式,绿水青山也就真正成为金山银山了。那么你对现代生态农业有哪些疑问?今天让专业旅游规划公司来为你一一解答。
现代生态农业有哪些内涵?
1、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现代生态农业从系统论的视角,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维护并提升复杂的农业生态系统的持续性、稳定性、生产性等,满足现代社会与国家的战略需求;
2、将人类置于庞大且复杂的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生物群体和无生命的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动态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关系,生态系统的均衡程度会影响到农业生态系统及农业产出品的质量和效率,而人类的农业活动也会通过复杂的、动态的内部关系影响到生态系统;
3、大量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既有生态农业的常规技术和微观技术,也有与规模化生产相结合的农业宏观生态工程技术等;
4、不仅强调产出更多的食物、工业原料、生物能源等,而且强调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链的提升,既注重生物产量也注重经济产量。
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有何必要性?
1、是缓解当前农业生态系统不同程度失衡、局部失衡的需要。实施现代生态农业,能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体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为人类后代永续利用自然资源创造了条件;
2、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现代生态农业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优化,提高农产品的产出效率和品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同时,还能改善广大农村地区的居往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等;
3、是应对国际农产品激烈竞争局势的客观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一直处于国际农产品市场产业链的末端。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有助于生产高质量的生态农产品,提升了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现代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三个关键概念的拓展性理解。现代生态农业本质上是以农业生态系统为依托,与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杂开放的循环系统,这个复杂开放的循环系统要求对相关概念的拓展性理解,这也是构建现代生态农业理论框架的前提和基础。
其一,大农业。现代生态农业追求的是高效低耗的生产过程和高产优质的农产品,现代生态农业对农业的拓展性理解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把生态农业的过程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二是现代生态农业的外延不仅包括种植业中的粮食作物,也包括蔬菜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牧草及花卉等;不仅涵盖狭义农业,也包括林、牧、副、渔业,以及各类产业。三是除了第一产业之外,将与农产品相关的二、三产业纳入建设和服务的综合经营体系,在产供销、农工贸等经营模式上不断发展创新,而且将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科学、农业农村传统文化等多元要素,也纳入现代生态农业范畴。四是空间分布和表现形式方面,既有传统的陆地农业,也有有助于缓解人类水资源、耕地和粮食危机的海洋农业;既有拓宽农业生产途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高效农业,又有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生态和生活功能的观光农业等可以扩展农业的表现形式。
其二,大生态。现代生态农业继承了传统农业的综合利用各种生物资源和建立良性的农业物质循环系统,或者开发各种生物饲料制造绿色产品提高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品质,或者采用生物能源等方法,提高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资源利用效率,以实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运行中农业资源的就地转化增值,如桑基、果基渔业,稻田养殖等。同时,现代生态农业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解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现代生态农业所依托的农业生态系统是开放的、与社会系统是相互关联且有着复杂关系的动态系统,且农业体系与农村生活、城镇环境系统等存在多重相互影响。二是现代生态农业不仅在生产环节注重生态效益,而且在农产品收集、销售与消费等环节,同样注重生态影响与生态效益。
其三,大社会。现代生态农业从农业生产到工业生产,再到工农业配套生产和服务都要进行整体性组合。实现现代生态农业的社会经济生态目标,对现代生态农业的理解应该超越农业本身的范畴,通过产业链与价值链的传导,它的稳健运行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也需要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理念的投入。同时,现代生态农业的外溢性也会对农业体系之外的经济、环境、文化等带来影响。
中国现代生态农业的政策梳理
作为一种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不同阶段“三农”发展中重大问题的回应,是个动态的过程,相关政策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1973~1981年:农业农村生态问题局部治理阶段,间接性生态农业政策开始出现。从文献可以看出,此阶段“生态农业”的概念虽未正式提出,但相关文件已初现生态农业端倪。由于粮食生产是该阶段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农业生产中以有机投入和传统技术为主,因此,生态问题尚不突出。但是,长期的饥饿压力导致单一粮食生产、农业资源过度利用,致使农业内部和农业与其他产业间结构不平衡,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下降。
1982~1992年:农业农村生态问题的全面治理阶段,以环保为目的的生态政策正式出台。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等以不同形式转移到农村,农村污染源从农业转变为农业、工业双重污染,污染物既有来自农村也有来自城市,种类呈现多样性。
1993~1999年:农业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阶段,中央倡导、地方试点生态农业政策。1993年,农业部等七部委联合提出“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报告”,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生态农业的建设试点工作,意味着生态农业建设工作正式纳入政府行为。1994年,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报告”,要求各地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工作。1995年,国家环保局组织实施了农业生态、乡镇企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恢复、污染控制、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的111个生态示范区。1996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2000年至今:农业生态问题的系统性治理阶段,现代生态农业政策系统性逐步形成。进入21世纪,包括农业农村在内的环境问题频发。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内外环境都对生态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以互联网和智能化为主的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为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提出要优化调整种养业结构,积极开展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试点,因地制宜推广节水、节肥等节约型农业技术。2016年9月,农业部印发《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指引(2017~2020年)》,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正式上升至国家战略,《指引》提出:2017~2020年计划建设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300个左右,积极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标准化生产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为了能满足国内人民需求,中国现代生态农业规划中还需要加强的几点:
一是跨学科多领域的协同研究。现代生态农业的理论涉及经济学、生态学、农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目前以生态学、经济学领域的专家为主,不仅研究内容受限,而且缺乏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所需的理论支撑,理论研究的系统性亟需完善。因此,需要多领域多学科的专家协同攻关,共同探索,逐步完善并形成推动现代生态农业不断深入的理论体系。
二是差异化地方化的实践探索。因地制宜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原则。我国各地需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自然社会特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模式。政府可以从宏观上引导树立生态农业发展理念,中观上激励延伸产业链和提升价值链,微观上宣传和推广典型现代生态农业模式。
三是与现代科技和管理理念的融合提升。区别于传统农业,现代生态农业最显著特点之一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理念。因此,需要对已经成熟的现代生态农业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进行筛选提炼,将其应用和推广到农业体系;同时,加大对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关键难点技术的投资,鼓励现代生态农业在运营管理等方面试验改革,提升现代生态农业科技与管理水平。
此文来源于网络,绿道联合旅游规划设计院http://www.cnldlh.com/,如需转载请说明出处!上一篇:特色小镇规划落地难?是你没搞清这几个问题下一篇:【绿道案例】遵义游乐园——黔北最大的游乐园
现代生态农业有哪些内涵?
1、基于农业可持续发展理念。现代生态农业从系统论的视角,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维护并提升复杂的农业生态系统的持续性、稳定性、生产性等,满足现代社会与国家的战略需求;
2、将人类置于庞大且复杂的生态系统中。生态系统中有生命的生物群体和无生命的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动态的联系与相互影响关系,生态系统的均衡程度会影响到农业生态系统及农业产出品的质量和效率,而人类的农业活动也会通过复杂的、动态的内部关系影响到生态系统;
3、大量引入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既有生态农业的常规技术和微观技术,也有与规模化生产相结合的农业宏观生态工程技术等;
4、不仅强调产出更多的食物、工业原料、生物能源等,而且强调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和价值链的提升,既注重生物产量也注重经济产量。
1、是缓解当前农业生态系统不同程度失衡、局部失衡的需要。实施现代生态农业,能有利于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体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为人类后代永续利用自然资源创造了条件;
2、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途径。现代生态农业能够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产业布局优化,提高农产品的产出效率和品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同时,还能改善广大农村地区的居往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等;
3、是应对国际农产品激烈竞争局势的客观要求。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一直处于国际农产品市场产业链的末端。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有助于生产高质量的生态农产品,提升了我国农产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力。
现代生态农业的理论基础是什么?
三个关键概念的拓展性理解。现代生态农业本质上是以农业生态系统为依托,与生态系统和社会系统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复杂开放的循环系统,这个复杂开放的循环系统要求对相关概念的拓展性理解,这也是构建现代生态农业理论框架的前提和基础。
其一,大农业。现代生态农业追求的是高效低耗的生产过程和高产优质的农产品,现代生态农业对农业的拓展性理解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把生态农业的过程优势和产品优势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二是现代生态农业的外延不仅包括种植业中的粮食作物,也包括蔬菜作物、绿肥作物、饲料作物、牧草及花卉等;不仅涵盖狭义农业,也包括林、牧、副、渔业,以及各类产业。三是除了第一产业之外,将与农产品相关的二、三产业纳入建设和服务的综合经营体系,在产供销、农工贸等经营模式上不断发展创新,而且将以互联网为主的信息科学、农业农村传统文化等多元要素,也纳入现代生态农业范畴。四是空间分布和表现形式方面,既有传统的陆地农业,也有有助于缓解人类水资源、耕地和粮食危机的海洋农业;既有拓宽农业生产途径,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高效农业,又有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生态和生活功能的观光农业等可以扩展农业的表现形式。
其二,大生态。现代生态农业继承了传统农业的综合利用各种生物资源和建立良性的农业物质循环系统,或者开发各种生物饲料制造绿色产品提高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品质,或者采用生物能源等方法,提高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资源利用效率,以实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运行中农业资源的就地转化增值,如桑基、果基渔业,稻田养殖等。同时,现代生态农业对农业生态系统的理解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现代生态农业所依托的农业生态系统是开放的、与社会系统是相互关联且有着复杂关系的动态系统,且农业体系与农村生活、城镇环境系统等存在多重相互影响。二是现代生态农业不仅在生产环节注重生态效益,而且在农产品收集、销售与消费等环节,同样注重生态影响与生态效益。
其三,大社会。现代生态农业从农业生产到工业生产,再到工农业配套生产和服务都要进行整体性组合。实现现代生态农业的社会经济生态目标,对现代生态农业的理解应该超越农业本身的范畴,通过产业链与价值链的传导,它的稳健运行不仅需要全社会的参与,也需要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理念的投入。同时,现代生态农业的外溢性也会对农业体系之外的经济、环境、文化等带来影响。
作为一种农业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不同阶段“三农”发展中重大问题的回应,是个动态的过程,相关政策具有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1973~1981年:农业农村生态问题局部治理阶段,间接性生态农业政策开始出现。从文献可以看出,此阶段“生态农业”的概念虽未正式提出,但相关文件已初现生态农业端倪。由于粮食生产是该阶段农业农村发展的重点,农业生产中以有机投入和传统技术为主,因此,生态问题尚不突出。但是,长期的饥饿压力导致单一粮食生产、农业资源过度利用,致使农业内部和农业与其他产业间结构不平衡,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能力下降。
1982~1992年:农业农村生态问题的全面治理阶段,以环保为目的的生态政策正式出台。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化,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业“三废”和城市生活垃圾等以不同形式转移到农村,农村污染源从农业转变为农业、工业双重污染,污染物既有来自农村也有来自城市,种类呈现多样性。
1993~1999年:农业农村环境的综合治理阶段,中央倡导、地方试点生态农业政策。1993年,农业部等七部委联合提出“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报告”,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生态农业的建设试点工作,意味着生态农业建设工作正式纳入政府行为。1994年,国务院批准了“关于加快发展生态农业的报告”,要求各地积极开展生态农业建设试点工作。1995年,国家环保局组织实施了农业生态、乡镇企业、生物多样性保护、生态恢复、污染控制、资源合理利用等方面的111个生态示范区。1996年,“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被纳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
2000年至今:农业生态问题的系统性治理阶段,现代生态农业政策系统性逐步形成。进入21世纪,包括农业农村在内的环境问题频发。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之后,国内外环境都对生态农业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以互联网和智能化为主的信息化技术迅速发展,为现代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提出要优化调整种养业结构,积极开展种养结合型循环农业试点,因地制宜推广节水、节肥等节约型农业技术。2016年9月,农业部印发《农业综合开发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指引(2017~2020年)》,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正式上升至国家战略,《指引》提出:2017~2020年计划建设区域生态循环农业项目300个左右,积极推动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标准化生产水平和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
为了能满足国内人民需求,中国现代生态农业规划中还需要加强的几点:
一是跨学科多领域的协同研究。现代生态农业的理论涉及经济学、生态学、农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种学科。目前以生态学、经济学领域的专家为主,不仅研究内容受限,而且缺乏发展现代生态农业所需的理论支撑,理论研究的系统性亟需完善。因此,需要多领域多学科的专家协同攻关,共同探索,逐步完善并形成推动现代生态农业不断深入的理论体系。
二是差异化地方化的实践探索。因地制宜是发展生态农业的重要原则。我国各地需要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产业结构等自然社会特征,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现代生态农业模式。政府可以从宏观上引导树立生态农业发展理念,中观上激励延伸产业链和提升价值链,微观上宣传和推广典型现代生态农业模式。
三是与现代科技和管理理念的融合提升。区别于传统农业,现代生态农业最显著特点之一是充分利用现代科技和现代管理理念。因此,需要对已经成熟的现代生态农业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核心技术、管理制度、管理方法等进行筛选提炼,将其应用和推广到农业体系;同时,加大对现代生态农业发展关键难点技术的投资,鼓励现代生态农业在运营管理等方面试验改革,提升现代生态农业科技与管理水平。
此文来源于网络,绿道联合旅游规划设计院http://www.cnldlh.com/,如需转载请说明出处!上一篇:特色小镇规划落地难?是你没搞清这几个问题下一篇:【绿道案例】遵义游乐园——黔北最大的游乐园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