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寺庙旅游规划、策划怎么做?

发布日期:2020-01-03 点击数:445
很多人问大部分旅游景点都会有些许寺庙,也有纯粹是宗教寺庙旅游的景点,其实发展宗教寺庙旅游有一些优势,你可能不知道,比如宗教寺庙旅游重游率比较高,游客有主动消费意愿,游客流量相对比较稳定等,而且宗教文化是比较丰富的,发展宗教寺庙旅游可以将寺庙传统文化保留传承,对于我国文化旅游发展有积极作用,那么对于宗教寺庙旅游的发展规划等一些列问题,今天就让旅游规划公司带你详细了解。

什么是宗教寺庙旅游?

宗教旅游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含义:一是指宗教信仰者基于宗教目的的旅游活动,包括朝觐、朝拜、云游、传法等,二是指围绕宗教旅游资源开展的各种旅游活动。宗教旅游涵义广泛,可概括为:以宗教文化为核心依托,借助相关的自然和人文资源,以吸引宗教信仰者和一般旅游者进行的包括朝拜、研究、观光、文化等专门的旅游活动。
宗教寺庙旅游景点存在的问题有哪些?

过度商业化

寺庙旅游的过度商业化一直被游客诟病,许多人在去寺庙景区之前都会带着好奇和膜拜的心情,像是去探索一个极其神秘和神圣的地方,但是到那一看寺庙门前杂乱无章的销售摊点,脏乱差的寺内环境以及一些破坏寺庙整体和谐的告示和牌匾,游客的兴致立马就大打折扣。

接待能力有限

寺庙接待能力有限也是影响寺庙旅游发展的一大问题,许多著名的寺庙不是在高山之上就是在偏远地区,景区本来不便,在客流大的时候更是一停车位难求,再加上寺庙本身吃、住、购、娱等方面配套的不完善,接待能力远远不足。

同质化严重

中国的宗教文化景区同质化现象严重,多是依靠原有的宗教文化资源。传统名山名寺游人如织(如四大菩萨道场等传统宗教圣地),其他宗教文化景区很少能起到吸引人气带动当地旅游业的作用,极少有创新,没有独特吸引力。这同时也造成了游客选择去名气较大的传统名山名寺。

娱乐范围受限

宗教文化景区具有宗教的神圣性,不适宜过于商业化、娱乐化,但又不宜过分沉闷、严肃,如何让景区具有吸引性、具有适度的休闲项目,又能融入宗教元素,不打扰虔诚的信徒,这就需要在景区的分区规划上突出新意与亮点,保证景区的运营可靠性之外,具有吸引游客停留的发展特质。

门票收入依赖

寺庙对门票经济的依赖也严重制约着其自身的发展,以前寺庙是民众祈福拜佛的地方,主要收入是香民的香火钱。现在功德钱虽然也是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门票也是十分可观的一大收入,门票制度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游客的数量,来寺庙烧香拜佛的人基本是外地游客,附近的乡民由于无法承担高额的费用,渐渐地不再来寺庙祈福还愿,当地浓厚的民间宗教色彩逐渐淡化,而这恰恰是寺庙旅游进一步发展的根基和寺庙文化的精髓所在。

宗教寺庙旅游规划、策划开发模式有哪些?

(一)传统模式

以“塔心式、院落式、自由式、图解式、山林佛寺、都市佛寺”等布局形式作为游客观光礼佛、游览休憩的主要空间,是一种常规的旅游发展模式,易于游客在心理上对佛寺建设的接受和认可,单纯的“传统模式”下的佛教旅游地的开发建设,一般发展较为缓慢,巩固阶段持续时间长,其知名度的塑造需要经过漫长的历史积累和沉淀,一旦形成知名度,无特殊事件,旅游地很少进入衰落期,旅游生命周期比较长。

(二)视觉冲击模式

以大佛型(如乐山、三亚南山)、异域型(融入异地外来建筑风格,如四川彭州市龙兴寺)、布局型(如布达拉宫、法门寺等以宏伟的视觉布局来吸引眼球),为了让游客对佛教旅游地产生印象深刻的记忆,或者让游客看到佛寺的旅游宣传就想去游览,建造大尺度的户外佛像,建造异域建筑、建造独特的寺院布局等诸多能对游客产生强烈视觉冲击的方式,成为了构建佛教旅游印象地的捷径。

(三)文化街区模式

文化街区模式是发扬并放大传统佛寺作为城市公共活动中心和以庙会为代表的商贸中心功能,以寺院文化为基础,在佛寺周边大力发展文化商业街区,以文化带动商业,以商业促进旅游发展的佛教旅游地开发模式。文化街区与庙会不同之处在于,庙会是定期举行,而文化街区是将隔期举行的庙会变为不间隔而恒定的集市。佛寺文化街区甚至会发展成为城市RBD(游憩文化商业区)、或TBD(旅游文化商业区),如四川成都的文殊院及文殊坊就是佛寺文化街区的典型。佛教文化与商业文化相辅相成,能够共同得到长足的发展。

(四)艺术模式

艺术模式是指以寺院自身的佛教艺术或与佛教相关的故事作为佛寺或者佛教旅游地发展的要点,尤其是通过文学或者影视艺术形式将其再现、传播和放大,从而使佛教旅游地得以迅速发展的模式。如敦煌莫高窟、雷峰塔、少林寺的文学与影视等发展案例。

(五)学校模式

学校模式指的是将佛教寺院和佛教旅游地看做一所学校,按照校园规划的思想和理念,对其进行建设和旅游发展,学校模式是以学理佛教作为主旨,佛教寺院和佛教旅游地向教育型的发展方向开发建设的模式,在该模式下,大雄宝殿是对游客和信众宣扬佛法的教室,佛学院是大学的研究室,僧舍是大学教工公寓和学生宿舍,菜园苗圃或周边山林是体育场,寺院的伙房和周边的商业街区是后勤服务设施等等,有分为学院型和民间型,如北京的龙泉寺、青岛湛山寺都属于民间型,该种类型的发展模式需要考虑选址示范符合近期和远期的长远发展,不可一蹴而就,新建佛寺应该靠近城市干道、山林佛寺交通要便捷,具有佛寺文化底蕴,环境气质较好。

(六)慈善模式

慈善模式是以佛寺和佛教旅游地大力发展即有助于社会公益,又能增强其社会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公益慈善事业,进而带动并加快佛教旅游地发展的多赢模式。建福业活动,积极从事社会公益活动。是践行人间佛教的重要途径。此种模式现存较少,古时北天竺较多,建有各类慈善养病房、世界最古老的基金无尽藏、慈悲田院、六疾馆等。
宗教寺庙旅游规划、策划怎么做?

以大旅游策划理念统筹景区开发

旅游如今已成为了一种大众游憩的消费和生活方式,在开发建设寺院旅游区时要始终有大旅游策划的理念,传统旅游业的“门票经济”已经逐渐淡化、开放式景区模式成为未来发展大势、旅游规划开发要摆脱单纯景点建设的套路,将区域所有资源纳入旅游资源体系,构建特色区域,形成对不同消费群体的吸引,通过人流、物流、信息流的通道开拓,形成旅游深层次开发。

以景村共建模式完善旅游配套服务

寺庙一般不是在高山之上就是在偏远地区,这些地方往往也是村庄所在地,村民的活动会给景区带来各种影响。一方面,村庄的各种民俗活动以及原汁原味的乡村生活对游客来说是一大吸引力,可以增加游客的体验;另一方面,村民对于旅游的无序参与会影响到景区的形象和口碑,不利于景区的和谐发展。因此处理好景村关系显得至关重要,村庄依托风景区有序开展各种经营活动,风景区利用村庄旅游资源,增加游客体验,完善服务接待功能,景村共建、和谐发展,这将是未来寺庙旅游开发的一大趋势。

以泛地产思路实现旅游与地产的完美结合

寺庙景区的开发必定对其附近的地产项目产生极大的促进作用,地产涉及到商业地产、景观地产等不同业态,实行“泛地产的经营模式”,通过旅游项目,把生地做成熟地,乃至旺地,这样带来房地产的生意。把旅游作为房地产的配套,作为卖点,作为终端平台,这也是当前房地产营销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

塑造核心吸引力,避免同质化

宗教文化景区开发要深度契合旅游产品升级的内在客观需求和社会消费趋势的外部深刻洞察,塑造核心旅游吸引物。针对现阶段社会的发展态势,找准主题定位,打造主体现代化业态,借助多种艺术文化形式与良好的生态环境的衬托,通过酒店、地产、休闲、综合服务、商业等实现盈利,对于可持续性发展有两条路可走:其一,继续扩充旅游观光体验内容;其二,开辟新的文化旅游体验形式,敏锐地捕捉旅游度假大时代的先声。

此文来源于网络,绿道联合旅游规划设计院http://www.cnldlh.com/,如需转载请说明出处!上一篇:【乡村振兴】乡村旅游规划如何挖掘乡村价值?下一篇:【绿道案例】遵义游乐园——黔北最大的游乐园

相关内容

  • 福建德化搞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 乡村旅游规划应该这么做才有特色
  • 如皋用红色力量打造乡村振兴“高颜值”
  • 文旅项目规划最终失败了,原因在这
  • 乡村文旅融合的策略建议
  • 特色小镇规划要满足这7点
  • 大农业对乡村振兴有什么影响?
  • 未来休闲农业的发展靠什么支撑?
  • 田园综合体的规划建设着重这几点
  • 旅游规划中动线设计的4条建议
  • 乡村振兴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存在的问题
  • 都江堰:田园综合体引领乡村振兴发展
  • 对乡村振兴战略新的认识
  • 【可盈利】休闲观光农业规划模式有哪些?
  • 乡村振兴中怎么发展乡村产业?
  • 特色小镇建设这5点一定要重视
  • 乡村振兴还有多大潜力?
  • 乡村旅游景区规划,怎么才能更好地盈利?
  • 乡村振兴中的“治理有效”怎么更好地理解?
  • 3方面做好特色小镇规划
  • 乡村旅游规划,乡村旅游设施升级的好处?
  • 冰雪主题乐园景观规划设计
  • 乡村振兴的“着重点”是什么?
  • 乡村旅游规划_5方面提升乡村旅游品质
  • 怎么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发展?
  • 文旅融合下的IP场景设计要素
  • 乡村康养旅游发展有这几个问题需要解决
  • 休闲农庄规划之消费趋势引导
  • 乡村振兴误区之一“样板化”
  • 为什么台湾休闲农业会成功?
  • 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