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规划引导。遵循乡村发展规律,因地制宜编制规划,积极推进“多规合一”
丰富产品业态。鼓励开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特色民宿、户外运动等乡村休闲度假产品,探索农业主题公园、农业嘉年华、特色小镇、渔人码头等模式。
改善基础设施。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提升工程,扶持建设一批休闲农业聚集村、休闲农业园、休闲农业合作社,着力改善基础服务设施。
推动产业扶贫。支持贫困户发展休闲农业合作社、农家乐和小型采摘园等,重点实施建档立卡贫困村“一村一品”产业推进行动。
弘扬优秀农耕文化。做好农业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加大对农业文化遗产价值的发掘,加强对已认定的农业文化遗产的动态监管,实施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
保护传统村落。加强传统村落、传统民居的保护力度,健全保护管理机制,做好中国传统村落保护项目实施和监督。
培育知名品牌。重点打造点线面结合的休闲农业品牌体系。鼓励各地培育地方品牌。
休闲农业
VS
传统农业
休闲农业多采用科学种植和用养结合的方式,使农业生产与农业休闲融为一体。用市场力量去修正传统农业的产业布局,伴随着互联网思维主导下的消费浪潮,休闲农业的市场化思维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常规布局,因地制宜地引导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聚集。
传统农业注重单纯的农业生产和畜牧业的养殖,满足家庭温饱的同时,带来少量的收入储蓄起来以贴家用。
休闲农业则是将传统农业跃升为第一、二、三产业相结合的产业,通过对传统农业的提升和改造、创意,大大提升了传统农业的附加值,使农业资源开发利用得到了更具有优势的发挥。
传统农业生产属于第一产业范畴,农产品加工制造属于第二产业范畴。
休闲农业多采用科学种植和用养结合的方式,使农业生产与农业休闲融为一体。用市场力量去修正传统农业的产业布局,伴随着互联网思维主导下的消费浪潮,休闲农业的市场化思维打破了传统农业的常规布局,因地制宜地引导传统农业向休闲农业聚集。
传统农业以种植业为主导,种植业中又以粮食生产为中心,畜牧业只占次要地位。
休闲农业在此基础上构筑了“城市—郊区—乡村—田间”的空间休闲体系。合理布局农业科技研发中心、农产品深加工园区,种植业随着城市化的发展逐步优化,进而带动区域板块农业、休闲农业和物流业发展。
传统农业的基本空间格局是单一的农业、农田景观。
休闲农业涉及了多个产业,经营休闲农业的巨大经济效益,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才、技术和资金向农村集聚,拉动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消费支出由城市向农村流动。
单一的功能和产业规模决定了传统农业较低的经济效益。
休闲农业从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阶段都需要人力劳动,可吸纳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让农村把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让富余的劳动力流动起来,让传统的文化活跃起来,休闲农业已经成为实现乡村振兴的新兴产业。
传统农业多用低端机械化作业,需要的人力不多,带来的就业机会和家庭收入也就较少。
休闲农业,是把山水林田湖作为一个生命共同体,美化村貌、绿化道路、净化环境,营造良好的休闲氛围。休闲农业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发展农牧业循环经济,基本实现了可持续发展的循环产业链。
传统农业的生态环境自我更新能力差、农业生态系统脆弱。
田园农业旅游模式:
田园农业游、园林观光游、农业科技游、务农体验游。
村落小镇旅游模式:
古民居和古宅院游、民族村寨游、古镇建筑游、新村风貌游。
休闲度假旅游模式:
休闲度假村、休闲农庄、乡村酒店。
科普教育旅游模式:
农业科技教育基地、观光休闲教育农业园、少儿教育农业基地、农业博览园。
农家乐旅游模式:
农业观光农家乐、民俗文化农家乐、民居型农家乐、休闲娱乐农家乐、食宿接待农家乐、农事参与农家乐。
回归自然旅游模式:
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水上乐园、露宿营地、自然保护区。
民俗风情旅游模式:
农耕文化游、民俗文化游、乡土文化游、民族文化游。